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颅内动脉瘤的miRNA、mRNA表达谱及其分子网络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0:39
【摘要】:目的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以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症状为主要表现,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人群,发病率达万分之一,以40-66岁最为常见。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0%的病人入院前死亡,但仍约有500万以上的隐匿性颅内动脉瘤未被发现和诊断。尽管在近十年里,动脉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致死率仍高达30%-40%,且预后不甚理想。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仍存在广泛争议,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仅发现芬兰和日本人群中的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两倍,在遗传家系分析中找到了可能的相关基因,但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功能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用基因芯片来检测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发现Bcl-2,COL1A2,COL3A1,COL5A2,CXCL12,TIMP4,TNC这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3个或以上研究中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在基因转录水平相关的研究均涉及到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壁细胞的缺失,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小RNA (microRNA)是由18-25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RNA。成熟小RNA通过与靶mRNA的3'UTR(非翻译区)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其表达。据保守估计,小RNA调控约20%-30%的人类基因。研究显示,小RNA的异常调控是某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肿瘤和癌症。 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尚未明确任何颅内动脉瘤致病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因子,也未能通过相关基因的动物模型模拟疾病的表型,更没有任何小RN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研究报导。 我们长期从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工作,并在科研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成果。我们发现microRNA与颅内动脉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利用microRNA芯片对四例颅内动脉瘤样本进行小RNA表达谱分析,通过RT-PCR验证后得到18个异常表达的microRNA。同时利用mRNA芯片分析技术对两例颅内动脉瘤样本进行mRNA表达谱分析,通过数据筛选,得到11351个颅内动脉瘤mRNA表达量数据。利用IPA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系统,建立了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通路的分子网络以及筛选这些miRNA对应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的致病靶基因,发现这些异常表达的miRNA主要与血管内壁细胞凋亡、促进炎症细胞增殖与浸润、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等基因相关。 本课题将进行miRNA及其靶基因在颅内动脉瘤致病机制的研究,探求其调控的分子网络在瘤体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从时间和空间水平揭示miRNA调控颅内动脉瘤的分子体系。评估miRNA作为颅内动脉瘤生物标记的可能性,为颅内动脉瘤提供新的诊断位点和治疗干预新靶点。本课题将为颅内动脉瘤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方法 1.筛选在颅内动脉瘤中异常表达并具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microRNA。 2.筛选在颅内动脉瘤中异常表达并具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mRNA。 3.确定microRNA调控的关键靶基因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建立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分子调控系统。 4.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microRNA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确定其在致病机理中发挥的功能。 结果 1.应用Agilent Human miRNA array AMADID1643芯片对4组动脉瘤样本及对照组织样本进行初步的筛选后,得到有异常表达的miRNA32种,对其中的29种miRNA进行RT-PCR验证(针对新采集的10组动脉瘤样本)后,有18种miRNA在颅内动脉瘤中异常表达。 2.应用Agilent Whole Human Genome Oligo Microarray (4×44K)芯片对2组动脉瘤样本及对照组织样本进行筛选后,得到有异常表达的mRNA11351个。 3.应用综合性分析系统IPA,对18种miRNA对应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与mRNA芯片结果对应的靶基因对比有624个基因重叠。 4.构建动脉瘤致病相关的分子网络后,异常表达的miRNA所对应的靶基因主要在以下方面参与颅内动脉瘤的致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炎症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 5.分析IPA建立的动脉瘤致病机理的分子网络,炎症因子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结论 1. microRNA及其对应的靶基因在颅内动脉瘤的致病机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 microRNA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中主要通过内皮细胞的凋亡、炎症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等机制发挥作用。 3.细胞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信号分子网络是颅内动脉瘤致病机理中最主要致病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9.41;R34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兵;颅内动脉瘤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年01期

2 李平根;李美华;;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6期

3 岳文涛;寇志平;;破裂和未破裂椎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临床医学;2013年09期

4 袁晓东;吴勇;;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眭维国;邹和群;;肾移植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年11期

6 石磊;王义荣;;颅内动脉瘤伴多囊肝肾病2例并文献复习[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米存东;张素洁;;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关系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1年04期

8 吴一娜;杨鹏飞;方亦斌;韩静峰;Janina Beilner;黄清海;刘建民;;DSA血流定量分析软件评价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性[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0期

9 黄清海;杨鹏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1期

10 徐钐;温生贵;;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小菁;吴文超;李良;陈槐卿;;低剪切力上调内皮细胞PI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分析[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枫;实验性大鼠脑动脉瘤发生机制及Doxycycline和雷公藤预防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2 殷尚炯;一氧化氮(NO)在实验性大鼠动脉瘤形成和增大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郭予大;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顾宇翔;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伍刚;血管平滑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张文清;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转移性生物膜包裹治疗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7 王利新;主动脉夹层致病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D];复旦大学;2008年

8 路蝉伊;结核不同感染状态下宿主对结核特异性抗原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差异及相关分子标识筛选[D];复旦大学;2011年

9 赖小彪;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破裂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破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宋磊;仿生搏动流体应力对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生物学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峰;多层螺旋CTA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萍;龈沟液中MMP-8及TIMP-1水平与牙周炎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3 崔传珏;C反应蛋白对心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0表达调控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陈名杰;胆固醇过负荷对脂肪细胞分泌内脂素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毅;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孔翰;缝隙连接蛋白43在低切应力诱导小鼠颈总动脉重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陶莹;颅内动脉瘤患者相关因素对开颅手术预后的影响及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姚继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预后危险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张绪新;实验性大鼠高血压脑动脉瘤模型的建立[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10 邢国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特征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9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79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b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