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人类新基因BNIPL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3:36
【摘要】: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和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两种对立的最基本的细胞活动。在生理水平上这两种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相互调节,它们的协调和平衡直接影响了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发育和体内的动态平衡,也影响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决定了肿瘤的增殖和凋亡。 Bcl-2/adenovirus E1B 19 kDa interacting protein 2-like, BNIP2-like (BNIPL)是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通过大规模功能筛选获得的影响细胞生长的人类新基因。该基因有5种亚型,通过SMART RACE的方法获得了其中两种的全长的cDNA序列,分别为BNIPL-v1和BNIPL-v2。序列分析表明,BNIPL-v1含有2147bp,BNIPL-v2含有2353bp,都有完整的3’端和5’端,起始密码子为ATG,起始翻译序列符合Kozak规律。BNIPL-v1开放阅读框含1074bp,编码357个氨基酸,预计分子量为39.7kDa;BNIPL-v2开放阅读框含828bp,编码275个氨基酸,预计分子量为30.9kDa。BNIPL-v1和BNIPL-v2在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AY033000和AF193056。蛋白质同源序列分析表明结果表明BNIPL-v1和人BNIP2、鼠BNIP2在蛋白质水平有68%的同源;BNIPL-v2和人BNIP2、鼠BNIP2在蛋白质水平有72%的同源。BNIPL蛋白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SEC14 domain和BCH domain。 BNIPL定位于染色体1q21.1区段,GFP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BNIPL蛋白在胞浆中表达,Norther杂交结果表明BNIPL在人的正常的肺和胎盘组织中高表达。虽然BNIPL含有酿酒酵母Sec14p的SEC14 domain,但是基因功能互补实验结果发现,在酵母细胞内BNIPL并不能与酿酒酵母Sec14p蛋白功能互补。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筛选人肺cDNA文库,获得了4个与BNIPL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ervl (S. cerevisiae)-like, GFER),核苷二磷酸激酶B(nm23-H2/NDP(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B)和FK506结合蛋白38(FK506 binding protein 38,FKBP38)。利用GST Pulldown和Co-immunoprecipitate实 WP=6 验分别在体外和体内验证了BNIPL可以分别和MIF、GFER、nm23-H2和FKBP38发生蛋白质的相互结合。 我们通过克隆集落形成实验和对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研究发现BNIPL的过量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且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变化,发现BNIPL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因为BNIPL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FKBP38分别可以与Bcl-2结合,也就是说三种蛋白可以两两之间发生蛋白质的相互结合,分析认为BNIPL可能是参与了FKBP38-Bcl-2复合物的构成或者复合物定位的调控,抑制Bcl-2的功能,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为了进一步研究MIF、nm23H2与BNIPL的相互作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我们利用Tet-on基因表达系统构建了可调控表达BNIPL,持续表达MIF或nm23-H2的Hep3B稳定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来研究BNIPL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MIF和nm23-H2分别表达和共同表达对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NIPL和nm23-H2分别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两者处于Bcl-2上游的两条不同的调控途径中,当BNIPL和nm23-H2共同表达并发生蛋白质相互作用时,两者相互抑制,表现为抑制细胞凋亡。 BNIPL参与细胞增殖的途径是与MIF、GFER发生蛋白质相互作用。我们主要研究了BNIPL与MIF的蛋白质相互结合,认为BNIP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抑制了MIF的促细胞生长的功能实现的;反之,MIF也可以通过与BNIPL结合抑制由BNIPL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产生。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BNIPL基因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网络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Q987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雄伟;林贤东;力超;师怡;陈刚;陈德东;刘友晓;;NM23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孙文文;周发林;杨丽诗;黄建华;朱彩艳;苏天凤;江世贵;;斑节对虾nm23基因的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曹云新;韩卫宁;白庆咸;杨安钢;;金喜素对白血病JM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凋亡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许沈华;凌雨田;朱赤红;;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国人外周血6种细胞因子水平[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梁学颖;李宾;;三色荧光流式细胞术胞内细胞因子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张红凯;严美申;赵铁华;颜琳琳;陈伟东;;ER,PR,nm23,P53,mdr,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武培敬;陈海霞;许艳梅;韩庶勇;武卫华;;CD_(44)V_6、EGFR及nm2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卫华;王峰;陈洁;汪丽;邹循亮;顾欣;周彬雷;于宏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汉坦病毒抗原血症及临床应用[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黄莎莎;林鹏;赵明;;PCNA、nm23的表达与下咽癌及喉癌的临床关系[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周济春;魏星;裘华森;;nm23、GST-π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黄才刚;肝癌宜因人施治[N];健康报;2000年

2 陈汉桥;大连提出肺泡细胞癌诊治新依据[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刘凤云;卵巢癌早诊率大幅提高[N];健康报;2004年

4 侯培东;流式细胞分析——检验技术的飞跃[N];健康报;2005年

5 王勉 周俏春;广西研究原发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技术获新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傅冬红;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利;人类新基因BNIPL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文;卵巢癌相关新基因NM23-H1B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倪晓华;人类基因PanK、Rab2B、NM23-H1B和VRK3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程力;PTEN、nm23、bcl-2、P53与胃癌细胞转移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海峰;nm23及E-cadherin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孙百顺;VEGF-C、FLT-4和nm23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陈晓峰;E-cadherin和nm23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8 张文丽;大肠癌线粒体氧化损伤及mtDNA突变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曲凌云;三种养殖扇贝热休克蛋白HSP70在逆境因子下的表达和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10 郭鸿涌;工频匀强磁场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凋亡与增殖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卫东;VEGF、CD34、COX-2、nm2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2 陈晋;nm23、α_5β_1和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3 申培红;nm23、MMP-2、TIMP-2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癌浸润转移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3年

4 安琦;bcl-2、nm23基因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于博;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马哈穆德·凯依塔(MAHAMOUDOU KEITA);nm23、p21ras、VEGF和E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

7 胡卫东;微血管密度和nm23、VEGF蛋白表达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1年

8 王巍;PCNA、nm23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预后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9 李传平;CD15和nm2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江西医学院;2000年

10 闫亮;食管鳞癌中uPA、P-选择素、nm23、p27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4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34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