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致病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23:12
【摘要】: 目的: 孢子丝菌病是皮肤科深部真菌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其致病菌为申克孢子丝菌,感染既可固定于皮肤也可以播散全身,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感染常可播散至内脏,甚至危及性命。申克孢子丝菌主要侵犯皮肤且多见于易受伤的暴露部位,主要分为皮肤型和皮肤外型。前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皮肤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申克孢子丝菌是双相致病真菌,其在室温下是菌丝相,体内37℃为酵母相,致病相为酵母相。由于此菌为双相真菌,加之临床表现多样,给申克孢子丝菌的致病机制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使其致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进行DNA提取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通过动物实验及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结合细胞外基质蛋白纤维结合素能力的不同从分子水平来探讨临床型别不同的申克孢子丝菌株致病力的差别,为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2、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 3、发病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菌悬液后小鼠病变部位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 4、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不同临床型别申克孢子丝菌粘附细胞外基质蛋白纤维结合素能力的差异。 结果: 1、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400bp\800bp\700bp\500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可见2500bp\1400bp\1000bp\700bp。 2、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 3、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 4、免疫荧光测定结果: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与纤维结合素培养后,荧光延着细胞表面呈补丁样分布,其中部分有鲜亮地荧光。皮肤淋巴管型的酵母相荧光较强,皮肤固定型荧光微弱。说明皮肤淋巴管型较皮肤固定型结合纤维结合素的能力强。对照组用兔正常血清代替先前抗体结果为阴性,证明了标记的特异性。 结论: 通过对皮肤淋巴管型与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菌株多态性DNA(RAPD)分析、建立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小鼠模型,表明二者虽然同属于申克孢子丝菌,但基因有差异,临床型别不同。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皮肤淋巴管型较皮肤固定型结合细胞外基质蛋白纤维结合素的能力强,可反映致病力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79
【图文】:

电泳图,孢子丝菌病,申克孢子丝菌,电泳


二、RAPD扩增来源于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及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PCR产物电泳带型明显不同。见图3图3 不同 临床型别 孢子丝菌 病的 申 克 孢子丝 菌 分离株 应 用引物 OPBG-01和OPBG-14的 PCR产物电泳结果 M为 marker; 1: S1;2:S2;3:L1;4:L2;5:L3三、动物发病及死亡情况第1组在足垫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后第7、9、10、12天各1只,第8、14、16天各有 2只小鼠足垫部位出现皮损。开始红肿、化脓、结痂,其中4 5 0 03 0 0 02 2 5 01 5 0 01 0 0 07 5 05 0 02 5 0

孢子,孢子丝菌病,PAS染色,皮肤


足垫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后10天,皮损内平均每个视野可见到约70个孢子。足垫注射固定型分离株菌后10天,皮损内平均每个视野可见到约40个孢子。见图4-5图4 足垫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10天后足垫皮损变化,真皮内较多圆形、椭圆形孢子(PAS染色,X400)

孢子丝菌病,PAS染色,真皮,孢子


12图5 足垫注射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10天后足垫皮损变化,真皮内可见圆形、椭圆形孢子(PAS染色,×400)应用t检验统计分析,第1组与第2组均数比较t=7.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六、免疫荧光测定结果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细胞加入纤维结合素培养后,荧光延着酵母细胞表面补丁样分布,其中部分有鲜亮的荧光。皮肤淋巴管型荧光较强,皮肤固定型的荧光微弱。证明皮肤淋巴管型较皮肤固定型结合纤维结合素的能力强。对照组用兔正常血清代替先前抗体结果为阴性,证明了标记的特异性。见图6图6:A示皮肤淋巴管型酵母相粘附纤维结合素似补丁样标记分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纳;林俊萍;;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年08期

2 王敬;尤刚;王晓红;李若瑜;;申克孢子丝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07期

3 施辛,张兴楠;孢子丝菌病41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9年06期

4 何秀珍,何晓南,闫铁卿;2%碘化钾湿敷治疗孢子丝菌病36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4期

5 喻楠,张晓鸣,王刚;宁夏地区申克氏孢子丝菌病的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孔祥明,林俊萍,王雅坤,陈洪铎;应用PCR-RFLP进行申克孢子丝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12期

7 李晓红;陈世义;付爱华;钟淑霞;赵翠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8 廉翠红,金礼吉,刘晓明,安利佳,杨国玲,林熙然;申克孢子丝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9 韩淑清;裴丽茹;刘月霞;包建华;姜冰;;孢子丝菌病43例临床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李丽莉;贾冬梅;夏修蛟;沈琳;许爱娥;;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关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802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02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a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