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的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27 14:06
【摘要】:1.研究背景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及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是常见的退行性颈椎疾病。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是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但假体的松动、滑脱也是颈椎间盘置换术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而椎体失稳(Vertebral Instability)是引起这个并发症的原因之一,也是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禁忌症之一。椎体旋转Vertebral Rotation)是椎体失稳最常见的表现,目前尚无可以有效量化的诊断方法。脊柱退行性变是椎体失稳的原因之一,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被认为是与椎体稳定的息息相关的二个结构,它们之中哪一个损伤都会破坏椎体的稳定,甚至危及整段脊柱,但二者之间哪个是引起椎体退行性变的主因,哪个是引起椎体退行性变的次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而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的退变之间的关系争议更大。另外,CT (Computed Tomography)和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脊柱外科常用的诊断方法,但近几年CT在颈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却相对减少,原因可能有二个:1是认识问题,许多脊柱外科医生认为,颈椎MRI在诊断退行性颈椎疾病方面优于CT,完全可以代替CT;2是为了给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希望MRI能“一次性地解决问题”,所以选择行MRI检查。因此,很多脊柱外科医生颈椎手术前只是常规地获得颈椎正、侧位片和MRI,而不再另外行颈椎CT扫描。虽然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骨性关节炎程度)在CT和MRI上的表现差异有很多的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CT诊断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的可靠性要比MRI高,但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在CT和MRI上的诊断比较国内外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地从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住院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中选择了椎体失稳表现最严重的椎体滑脱病人60多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RI和/或CT的影像学观测试图揭示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在CT和MRI上的表现差异。同时,为避免回顾性研究的天然缺陷和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又用5具新鲜的颈椎标本和自制的“椎体旋转角度测量仪”(图4-1)通过CT扫描颈椎标本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在椎体不同旋转角度中的变化来探讨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椎体旋转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假设能成立,下一步就能确立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致椎体失稳的域值,从而为脊柱外科医生对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式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选择提供可供参考的选择标准和选择方法,也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治提供另一种思路,此外,本研究还可为传统的“搬法”等手法治疗颈椎疾病提供数据参考,以确定其适应征和禁忌症。本研究是一个从影像到实体,从实体又回归影像的研究,也是一种影像与实体相互借鉴,基础与临床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 2.目的 (1)探讨颈椎退行性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DS)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与颈椎滑脱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以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不对称角度和椎体轴向旋转角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2)确定MRI评估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性的可靠性。 3.方法 第一章:从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住院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颈椎退行性滑脱行MRI和CT检查以及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Flexion-extension,FE)、左右斜位X线片的366名患者中选取只有1个节段滑脱的患者64例,从医学影像图像与传输系统(the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中测量滑脱节段及与其相邻的上下节段在CT轴向位骨窗条件下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骨性关节炎程度)以及在MRI的正中矢状位和轴向位T2加权像上测评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按照改良Noren等和和Berlemann等(图1-2)的方法测量小关节面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即关节突关节的矢状位角度),计算左右二侧小关节角的差值,即为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角度,并按照Boden等的方法将其分为4度:Ⅰ(正常,Normal):≤6.00°;Ⅱ(轻度不对称,Mild):6.01°~10.00°; Ⅲ(中度不对称,Moderate):10.01°~16.00°;Ⅳ(重度不对称,Severe):16.00°。按照Pathriaa等(图1-3)的标准将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分为4级:Ⅰ(正常,Normal):正常的关节突关节:(关节间隙为2-4mm); Ⅱ(轻度退变,Mild):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间隙轻度狭窄(2mmm)和/或轻度的骨赘和/或关节突关节的轻度肥大;Ⅲ(中度退变,Moderate):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间隙中度狭窄和/或中度的骨赘和/或关节突关节的中度肥大和/或关节下软骨的轻度侵蚀;Ⅳ(重度退变,Severe):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间隙重度狭窄和/或大的骨赘和/或关节突关节的重度肥大和/或关节下软骨的重度侵蚀和/或关节下囊肿。在MRI的正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根据修改后的Pearce等(图1-4)的标准将颈椎间盘(]Lntervertebral Disc, IVD)的退变程度分为4级:Ⅰ(正常,Normal):椎间盘的结构均匀,具有一个白色明亮的高信号的信号强度和一个正常的椎间盘或椎间盘的结构不均匀,具有高信号的白色信号。髓核和纤维环的区别是清晰的,椎间盘高度正常,伴或不伴一条水平的灰色带;Ⅱ(轻度退变,Mild):椎间盘的结构不均匀,具有中间的灰色信号强度。髓核和纤维环的区别不清晰,椎间盘高度正常或有轻度的狭窄;III(中度退变,Moderate):椎间盘的结构不均匀,具有低信号的暗灰色信号强度。髓核和纤维环的区别已丢失,椎间盘高度正常或有中度的狭窄;Ⅳ(重度退变,Severe):椎间盘的结构不均匀,具有低信号的黑色信号强度。髓核和纤维环的区别已丢失,椎间盘已坍塌。将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随机从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住院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颈椎退行性滑脱行MRI和CT检查以及颈椎正侧位、左右斜位X线片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应用Boden等的4度退变分级方法,3个测评者在MRI的轴向T2加权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轴向位CT扫描上对76个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进行独立的和随机的单盲测评,结果用Kappa系数进行一致性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从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住院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颈椎退行性滑脱行MRI检查以及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和左右斜位X线片的患者中选取只有C4/5椎体滑脱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再从2000年1月~2010年12月到南方医院体检的826例(457位男性和369位女性)人群中选取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例没有颈椎滑脱的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中在MRI轴向位上的C3/4-C5/6关节突关节的矢状位角度以及观察组在中立位颈椎的侧位X线上C4/5的滑脱度数被测量和计算,其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5具新鲜全颈椎尸体标本(C1-C7),每例标本都去除寰椎,仔细剔除椎体上的肌肉组织,完整保留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关节突关节,关节囊,椎间盘,横突及棘突结构。将标本解冻后,在前屈中立位下用MRI扫描C2/3~C6/C7的椎间盘和用CT扫描C2/3~C6/C7的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把扫描结果导入医学影像图像与传输系统,测评C2/3~C6/C7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以及C2/3~C6/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和测量C2/3-C6/C7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然后计算它们的不对称角度,找出大于6°的关节进行观察和分析。再将5具新鲜颈椎标本依次放入自制的“椎体旋转测量仪”中,在正常的前屈中立位下,上端夹具牢固夹住C4椎体,下端夹具牢固夹住C5椎体,对齐椎体的横突为0°位,在CT上扫描关节突关节面,然后在沿着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旋转6°,12°时进行扫描,在医学影像图像与传输系统上测得其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关节突关节的矢状位角度。经统计分析后,便得到与椎体旋转角度相对应的C4/5关节突关节矢状位不对称角度。 4.结果 第一章:滑脱节段与其相邻的上、下节段在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以及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中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x2=2.672,P=0.263,x2=0.722,P=0.697;x2=1.114,P=0.573,P0.05)。但在异常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上(II-IV级)滑脱节段与其相邻的上、下节段有显著性差异(x2=6.763,P=0.034;P0.05;滑脱节段vs.其上一节段:z=-2.343,P=0.019,P0.05;滑脱节段vs.其下一节段:z=-2.059,P=0.039,P0.05),而滑脱节段的上、下节段无显著性差异(z=-0.472,P=0.637,P0.05)。同样,退行性滑脱颈椎的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在中度和重度滑脱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z=-0.481,P=0.088;z=-1.791,P=0.073;z=-.122,P=0.903),但异常的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grade II-IV)在中度滑脱患者中要明显高于重度滑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6,P=0.019,P0.05)。此外,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程度,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和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三者间在滑脱节段及与其相邻的上下节段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程度vs.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滑脱节段:r=0.165,P=0.126,滑脱节段的上一节段:r=0.070,P=0.519,滑脱节段的下一节段:r=0.052,P=0.633;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程度vs.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滑脱节段:r=-.055,P=0.620,滑脱节段的上一节段:r=0.054,P=0.627,滑脱节段的下一节段:r=0.007,P=0.94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vs.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滑脱节段:r=-.054,P=0.632,滑脱节段的上一节段:r=-.056,P=0.614,滑脱节段的下一节段:r=-.002,P=0.990)。 第二章:当评估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时,CT和MRI的一致性为0.76(加权K值,weighted k),P0.001,它们之间的一致率为82%(62vs.76),可认为二种方法间有比较好的一致性(Substantial Intermethod Concordance))。MRI和CT二种方法间最好的一致性是在第1级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的不对称角度(小于或等于6°的不对称角度):18vs.76,最差的一致性是在第Ⅱ级和第Ⅲ级的关节突关节(轻度不对称和中度不对称):分别为14vs.76。三个测评者在MRI和CT中的测评者间的信度分别为0.61-0.74和0.65-0.8(k值的范围,range k),可认为三个测评者间用MRI测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上的信度比较可靠(substantial inter-rater reliability),而用CT进行测评则有比较可靠到非常可靠的信度(substantial to very good inter-rater reliability)。测评者内的信度无论是MRI还是CT都要比测评者间的信度高,MRI的测评者内的信度为比较可靠(第一个测评者:0.83,第二个测评者:0.81;第三个测评者:0.79),CT的测评者内的信度为比较可靠到非常可靠(第一个测评者:0.86,第二个测评者:0.84;第三个测评者:0.83)。 第三章: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2位男性和28位女性。在实验组中,C3/4-C5/6节段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17.941,P0.001),C4/5节段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要显著地大于C3/4和C5/6节段(C4/5vs.C3/4,17.28±14.19vs.9.67±6.94,P=0.001;C4/5vs.C5/6,17.28±14.19vs.7.71±4.4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3/4和C5/6节段却没有发现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191)。在对照组中,C3/4-C5/6节段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未发现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0.011,P=0.989)。2组中3个节段的分别比较为:C3/4,9.67±6.94vs.6.59±4.56,P=0.014;C4/5,17.28±14.19vs.6.52±5.78,P0.001;C5/6,7.71±4.43vs.6.45±4.57,P=0.250。 在异常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比较中(II-IV级),实验组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F=9.785,P0.001;C4/5vs.C3/4,20.17±14.16vs.12.86±6.61,P=0.006;C4/5vs.C5/6,20.17±14.16vs.11.03±3.55,P0.001:C3/4vs.C5/6,12.86±6.61vs.11.03±3.55,P=0.371),而对照组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2.829,P=0.065)。 在实验组中,颈椎中度滑脱的患者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度数要大于重度滑脱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度数:t=-2.963,P=0.005)。然而,它们在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程度的比较中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z=-I.799,P=0.072),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不会随着颈椎滑脱程度的改变而改变(r=-0.178,P=0.175)。从而也证实了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和滑脱程度没有相关性。 第四章:在中立位时C4/5节段不存在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性(≤6°)的颈椎标本,其椎体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6°时,C4/5节段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差≤6°,但旋转到12°时则表现有轻度差异:第3具标本和第4具标本的C4/5节段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差仍然≤6°,而第1具标本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12°时C4/5节段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差为14.82±1.11°。中立位时C4/5节段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存在不对称性(6°)的颈椎标本中,2具标本的椎体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12°时,C4/5节段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差都要比原来的不对称度数增加(第2具标本的不对称角度由8.82±1.14°分别增加到9.41+1.03°,9.02±2.96°,第5具标本的不对称角度由6.49±1.83°分别增加到16.33±0.42°,19.95±1.02°),但在椎体向逆时针方向旋转60和120时2具标本的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差比中立位时表现各有不同(第2具标本的不对称角度在椎体向逆时针方向旋转6°时由8.82±1.14°减少到1.01±1.57°,继续旋转椎体至12°时则又增加到20.62±4.24°;第5具标本的不对称角度在椎体逆时针方向旋转6°时由6.49±1.83°减少到2.93±1.78°,继续旋转椎体至120时则增加到5.42±1.44°)。 另外,我们发现,在5具标本中都遵循这样的原则:C4/5椎体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右侧关节突关节的矢状位角度要大于左侧,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到6°时则相反。如果椎体的旋转超出了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一侧或二侧的左右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则明显变小。 5.结论 (1)颈椎退行滑脱的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跟颈椎滑脱程度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关节突关节矢状角不对称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三者之间也无显著的相关性,关节突关节矢状角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颈椎滑脱程度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来解决。 (2)MRI和CT在评估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时无论是二种方法间的一致性还是组间或组内的信度,都有较好的一致性。这表明MRI用于测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的不对称性是比较可靠的,因此,用MRI测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度的不对称性时没有必要增加额外的CT扫描。 (3)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普遍存在于C3/4-C5/6节段,而最严重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性存在于滑脱节段,然而,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程度和滑脱的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退变的关节突关节和退变的椎间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程度增加,这可能是引起颈椎滑脱的一个扳机。 (4)在5具颈椎标本中,在C4/5椎体的正常运动范围内,中立位上不存在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性的关节突关节在椎体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6°和120后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不会发生改变(≤6°),中立位上存在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不对称性的C4/5关节突关节,椎体如果沿着关节矢状位角度较大关节方向旋转6°和12°后,其不对称角度继续增大,椎体如果沿着关节矢状位角度较小关节方向旋转6°后,其不对称角度减小,但当旋转到12°后其不对称角度又较前增大。在C4-5关节突关节的正常运动范围内,无论是中立位上存在矢状位角不对称性的关节突关节还是不存在矢状位角不对称性的关节突关节,其左右关节的角度在椎体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到6°时都会发生改变,即,椎体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右侧关节突关节的矢状位角度要大于左侧,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则相反。如果超出了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一侧或二侧的关节矢状位角度较前则明显变小。 6.临床意义 本研究证明了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可能存在先天性不对称和椎体退行性改变之后的不对称,椎体退行性改变之后的不对称性可能由于椎体的轴向旋转引起。我们认为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作术前评估时也应该将颈椎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尤其是中、重度不对称性的因素考虑在内,另外,用“搬法”等手法治疗颈椎疾病时,对存在中、重度颈椎矢状位角不对称的患者要慎重,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意外。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怀云;何海龙;李华;张桦;朱云荣;叶晓健;;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倾角测量特点及临床意义[J];脊柱外科杂志;2011年06期

2 赵旭波;乔凤楠;黄越;王刚;;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诊断[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杨召,方睿才,杨华;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症[J];临床骨科杂志;1999年03期

4 段文;张建湘;刘金锐;薄冉;宋文;;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48期

5 徐建春;徐德福;马雪鹏;;影像学诊断脊柱骨折相互意义的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年05期

6 孙锡和,徐德永,曹来宾,刘吉华,张立安;颈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水平倾角的CT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年05期

7 余情,李泽兵;颈椎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12期

8 于红,侯树勋,吴闻文,周宝康;下腰椎小关节的方向性与椎间盘突出和侧隐窝狭窄的关系[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9 戴力扬;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与颈椎不稳[J];中华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10 张光铂,绳厚福,史振才;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变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2806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06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6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