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颅内动脉瘤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0:20
   目的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占死亡人数的第一位,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颅内动脉瘤是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球状或囊状的扩张,其破裂所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的年发病率为18-23/10万。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很差,约有12%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死亡,40%患者在出血后一个月内死亡,存活的病人中有1/3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目前认为颅内动脉瘤其发病机制包括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药物滥用、高血压等,非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因素。虽然目前为止对于遗传因素在动脉瘤的形成中起到多少影响了解还不多,但是可以肯定遗传因素在动脉瘤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前认为颅内动脉瘤是环境因素作用下多基因异常的、复杂的、多遗传模型疾病。 近年来测序技术迅猛发展,高通量测序成本逐年下降,全外显子组测序能检测出待测组织发生的所有外显子基因的突变,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机理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该技术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全外显子组测序用于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很多,但目前还没有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报造。全外显子组测序的出现为从基因组学水平探讨颅内动脉瘤致病因素提供可能。研究者可以从以往被动的以“人鼠共线性”为基础的候选基因研究策略上升到主动的从全外显子组水平寻找颅内动脉瘤的致病基因。 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对一个动脉瘤家系完整采集数据资料,其中明确颅内动脉瘤家系成员5个,无颅内动脉瘤家系成员3个。收集到4个动脉瘤患者和3个非动脉瘤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各2ml,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分析数据时考虑多种显性遗传模型和隐性遗传模型和的可能,以确定该动脉瘤家系的致病基因。对分析所得到的候选基因相关突变位点进行大样本量的正常人群评估,同时对照NHLBI数据库以排除罕见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同时对候选基因进行颅内动脉瘤散发病例验证其在颅内动脉瘤病人中的发生率。 结果 1、在完全外显的显性模型下,得到2个基因(CMTM4、RXRA)为4个患者共有,但是CMTM4基因功能上没有明确的意义;RXRA基因显示和心血管系统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2、在考虑不完全外显的显性遗传模型下,得到3个基因(SLC26A1、 CCR2、FAM129A)。其中FAM129A基因在功能上没有明确的意义。SLC26A1、CCR2基因有相关功能意义。 3、在隐性遗传模型下,没有发现家系中4个患者共有的杂合或纯和突变。 4、上述基因相关突变位点没有在正常人群和NHLBI数据库中出现;散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新发现1例RXRA基因变异,此变异在NHLBI数据库中没有出现。 结论: 1、采用家系病例在多遗传模型下运用全外显子组技术结合大样本量散发病例验证探寻颅内动脉瘤致病突变的策略是颅内动脉瘤基因研究较为可行的思路。 2、RXRA基因突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其遗传模式可能为完全外显的显性遗传。 3、SLC26A1基因、CCR2基因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致病基因,其遗传模式可能为不完全外显的显性遗传。 通过对颅内动脉瘤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出可能致病基因,通过正常人群和散发颅内动脉瘤病例来验证可能致病基因。对今后明确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739.41;R3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亮;张世明;;颅内动脉瘤易感或可能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2期

2 张政威;;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一例报告[J];天津医药;1964年12期

3 江自强;;颅内动脉瘤现代诊疗技术[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2年04期

4 刘承基;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手术会造成脑损伤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年01期

5 魏民,赵继明,刘洪;经股动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1999年19期

6 徐如祥,段传志,田喜光,李铁林;开颅手术处理颅内动脉瘤的初步报告[J];解剖学研究;1999年02期

7 严琪,李玉保,杨志敏,田芳镇;10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云南医药;1999年04期

8 赵卫,庞瑞麟,孙学进,李莉媛,后嘉麟,黄建强,向述天,姜永能,胡正琴;颅内动脉瘤微导管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云南医药;2000年02期

9 赵继宗!100050;我国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10 王道奎,张振兴,王增武,王玉亭,王吉吉,黄文波;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53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3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选民;徐霖;李小力;;3D DSA与常规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丽丽;戴敏;;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术期护理体会[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祝向东;周峰;周景义;应广宇;许景;陈高;张建民;;儿童颅内动脉瘤6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孙军;陆川;陈献东;蔡建勇;陈茂华;巴华君;林建虎;何学雄;林震旦;;颅内动脉瘤的自然发生史认识[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毛海英;陈志仁;梁妍;方昊;吴祥才;佟影;;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与CTA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李春华;;旋转DSA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孙堂胜;魏世辉;武琛;;颅内动脉瘤与眼部改变的关系[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孙堂胜;魏世辉;武琛;;伴有眼部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初探[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德秀;李春华;赵年;夏进东;;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广宁;;颅内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易运文;“运动失调”致病基因找到[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刘景峰 通讯员  朱梅福;我国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CYLD[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宋元晖;十年后市民可获基因身份证[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毛磊;目标:快速识别致病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本报记者 徐瑞哲邋章迪思;改造致病基因:有了靶子,正在找箭[N];解放日报;2007年

6 蒋月荣;免费为患者检测致病基因突变[N];科技日报;2005年

7 张丁丁;芬发现哮喘新致病基因[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冯立中 朱梅福;我国首次发现“葡萄串”致病基因[N];健康报;2007年

9 记者 卢苏燕;法专家发现胆囊结石致病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王茜;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关键点突变被发现[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军;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颅内动脉瘤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佟丹;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国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陈家亮;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5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卢海涛;颅内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7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罗望池;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朱文焕;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伍刚;血管平滑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华;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崔景余;颅内动脉瘤51例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吕丙波;颅内动脉瘤术前手术时机选择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4 温玉东;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短中期复发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柯锐钿;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王双全;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赵勇;手术治疗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凌峻;Th17免疫应答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何宗泽;NF-κB和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10 尹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中表达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26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26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