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18:04
本文关键词: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与目的 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通常是指斜坡下三分之一、枕骨大孔前缘、和寰枢椎腹侧区域。一直以来,由于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颅颈交界区一直被公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在此区域用传统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和创伤。近年来,随着显微镜下解剖和操作技术的进步,颅底神经外科学得到了快速提高,颅颈交界区成为了神经外科医师不断竞相研究的热点区域。但是目前对于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疾病,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同时涉及多处重要血管、神经,术后解剖复位困难,手术并发症多等因素,颅颈交界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于其他神经科疾病。 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应用,代表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不断进行更新,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手术操作观念上的改革,该技术利用神经内镜产生的照明和成像,通过人体诸如:鼻腔、咽腔、蝶窦、筛窦、上颌窦等自然孔道或者间隙进行手术操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痛苦。 最近10余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已经有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对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以及鼻咽入路经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治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该领域中对于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中如何对术区及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保护、术后颅底缺损的修补、脑脊液漏的处理等问题仍未完美解决。因此,本研究则通过对鼻咽部及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以及该区域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研究,找出其入路过程中固定的标志点,同时在尸头上模拟手术操作,为进一步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方法 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观测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骨性标本,尸头标本,从中找出固定的、容易辨识的标志点,同时对标志点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肉、关节等进行详细观测,并描述、测量、记录数据。第二部分在尸头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内镜下磨除下斜坡骨质,暴露硬脑膜及硬脑膜下结构,探索和测量磨除骨质的范围,并试着磨除齿状突,以及了解磨除齿状突后对枕颈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后期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结果 1.在36例干性颅骨标本,5套寰枢锥标本以及6例尸头标本中,确立了手术入路过程中的标志性、固定性、易辨性结构为中鼻甲、后鼻孔、蝶窦前壁、咽后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齿状突、寰椎前结节。 2.沿着前期的手术标志点逐渐进镜,该手术入路能顺利到达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并能顺利磨开下斜坡和切除齿状突,能切开硬脑膜,暴露出硬膜下血管和神经、脑干等结构,不用切除软腭及硬腭,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 在本研究中,确立了标志点及重要结构居中线的距离,确立了手术的安全范围,通过内镜下模拟手术操作,进一步证实了该手术入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内镜有着比显微镜更广阔的视野和清晰度,内镜下经鼻手术入路在很多方面较经口入路更安全。
【关键词】:神经内镜 颅颈交界区 手术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R3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标志点的确立12-31
- 材料与方法13-16
- 结果16-25
- 讨论25-28
- 参考文献28-31
- 第二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模拟磨除下斜坡和齿状突31-42
- 目的31
- 材料及方法31
- 结果31
- 结论31
- 操作过程31-36
- 讨论36-40
- 参考文献40-42
- 综述42-54
- 参考文献51-54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珏,王勇;颅颈交界区疾病的综合诊治[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2 艾福志,尹庆水,王智运,夏虹,吴增晖;经口咽前入路寰枢椎手术的解剖学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3 朱海波,贾连顺,孙启全,许涛,阎明,寇庚;寰椎测量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1997年06期
4 张晓彪;胡凡;顾晔;谢涛;余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上三脑室内颅咽管瘤[J];中国临床医学;2010年04期
5 胡凡;余勇;张晓彪;谢涛;王学建;蒋淳;姜晓幸;李文生;;导航内镜下经鼻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畸形[J];中国临床医学;201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065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