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RGD小肽RWR的设计、合成及功能初探
本文关键词:一种含RGD小肽RWR的设计、合成及功能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1、设计一种新型的小肽RWR。 2、观测RWR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3、探索RWR通过αIIbβ3抑制血栓形成的机理。 4、验证RWR的抗栓效果,为含RGD抗栓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RWR小肽的设计与合成 利用Fmoc固相法合成化学方法合成RWR,在RGD基础上,增加一个疏水性氨基酸和一个碱性氨基酸,序列特征为Arg-Gly-Asp-Trp-Arg,蛋白质一级结构为RGDWR,课题组将这种新的化合物命名为RWR,该小肽具有RGD结构,理论上具备通过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受体从而与血小板特异结合的能力。 2、RWR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的体外量效关系 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不同浓度RWR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将家兔全血分离为PRP和PPP,用PPP校零后,在PRP管中加入相同剂量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DPNa2,再加入不同浓度的RWR,检测5min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RWR对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3、RWR与替罗非班(tirofiban)、阿司匹林(aspirin)等传统药物相比较,作用于家兔血小板聚集率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替罗非班和阿司匹林作用于体外分离出的血小板,计算出两者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我们合成的RWR药物的IC50相比较,观察RWR的作用强弱。 4、RWR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体内时效关系 给药前心脏取血测量血小板聚最大集率,将RWR耳缘静脉注射后,0h,0.25h,0.75h,1h,2h分别心脏取血,分别测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RWR在体内的代谢时长以及其作用时效。 5、RW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利用家兔动静脉血栓旁路循环模型和大鼠三氯化铁血栓模型研究RW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两种模型分别通过血栓重量和血栓内部结构变化分析RWR的作用效果。 6、RWR对血液中cGMP含量的影响 通过酶联免疫试剂盒来测定血液中cGMP的含量,了解血栓的变化,反映RWR的作用效果。 结果: 1、质谱分析证实RWR序列正确,高效液相色谱提示RWR的纯度97.06%。 2、血小板聚集实验显示随着RWR的浓度增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逐渐降低。RWR较阿司匹林、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强。且与家兔血小板相比较,RWR对人血小板聚集率作用效果更显著。 3、兔子动静脉旁路循环实验表明,随着RWR浓度的增大,血栓重量逐渐减小且其作用较替罗非班强。大鼠三氯化铁血栓模型显示随着RWR的浓度增大,血管内的腔隙变小。 4、随着给药浓度RWR的上升,血浆中cGMP的含量逐渐增大。 结论: 1、合成全新小肽RWR,结构与设计相符。 2、血小板聚集实验证实RWR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且与传统抗栓药物阿司匹林和替罗非班相比,RWR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强。 3、两种血栓模型实验证实RWR可以抑制血栓形成,且其对血栓重量的影响较替罗非班强,血浆中cGMP含量增大,验证了RWR抗血栓的效果。
【关键词】:RGD 小肽 合成 血栓 cGMP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41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4
- 第一部分 RWR 的设计与合成14-23
- 摘要14-15
- 第一章 RWR 生产工艺15-20
- 1 目的与原理15
- 2 RWR 的合成方法15-17
- 3 RWR 合成过程中原料及试剂的选择17-20
- 第二章 RWR 的分离纯化与鉴定20-21
- 1 RWR的分离纯化20
- 2 RWR的定性表征鉴定20
- 3 RWR纯度检测20-21
- 第三章 结果21-23
- 1 RWR 生产工艺流程21
- 2 RWR 的鉴定21-22
- 3 RWR 分离纯化后产品的检测22-23
- 第二部分 RWR 药效学研究23-51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23-32
- 1 实验材料23-26
- 2 实验方法26-32
- 第二章 实验结果32-51
- 1 不同浓度 RWR 在体外对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32-40
- 2 在体内 RWR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40-43
- 3 动静脉旁路循环血栓模型中,RWR 对血栓重量的影响43-47
- 4 RWR 对大鼠血管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病理学观察47-51
- 第三部分 讨论51-54
- 第四部分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综述58-72
- 参考文献68-72
- 个人简历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世长,张灵芝,赵晶,汤健,唐朝枢;脂质体导向给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Ⅱ)[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2 王兆钺;溶栓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8期
3 程淑清;黄亚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与子痫前期[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年01期
4 王建青;赵宝泉;;治疗血栓性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7年09期
5 左斌海,付清泉,李天全,万昌秀;含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序列短肽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2期
6 于海波;李晶;贺兆发;;心力衰竭环核苷酸及NO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年04期
7 王红霞,杨慧,郝刚,曾翔俊,芦玲巧,江瑛,朱宪,姚兴海,张立克;脂质体作为溶栓药物载体靶向抗血栓的实验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冯必钧;刘又年;;RGD在整合素中的作用及纤粘蛋白介导的生物学过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6期
9 孙迎庆,郭雁,李令媛,茹炳根;RGDS-尿激酶原嵌合体的构建与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10 吴学萍;王驰;;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秀敏;Fmoc系列保护氨基酸的制备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2 张娟;新型血小板受体拮抗剂A_0GDW的临床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3 宋志伟;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一种含RGD小肽RWR的设计、合成及功能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2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