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表面电荷对纳微球佐剂效果的影响之细胞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20:10

  本文关键词:表面电荷对纳微球佐剂效果的影响之细胞水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疫苗佐剂的发展包括优化抗原至抗原提呈细胞(APCs)(如巨噬细胞)的递呈途径。纳微球作为佐剂成为近年来疫苗递呈系统研究的大热点。本课题采用乙肝表面抗原为模型抗原,首次探讨了巨噬细胞对粒径均的不同表面电荷聚乳酸(PLA)纳微球的摄取行为以及活化情况。 首先利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得到了PLA纳微球,纳微球粒径均 性好、表面光滑、球形完整,其平均粒径为900nm,其多分散性指数为0.029。 然后将定量PLA纳微球分别添加到1%(w/v)的壳聚糖(CS)、壳聚糖盐酸盐(CSC)以及聚乙烯亚胺(PEI)溶液中,利用静电作用直接对微球镀层,使纳微球的表面带有正电荷。SEM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修饰后对PLA纳微球形貌、粒径分布和分散性没有影响,但是PLA、PLA-CS、PLA-CSC、PLA-PEI的表面电荷依次增高。其中PLA的平均电位为-21.3mV,PLA-CS的平均电位为7.5mV,,PLA-CSC的平均电位为13.1mV,PLA-PEI的平均电位为31.7mV。 表面电荷的增加,显著的提高了PLA微球对HBsAg的吸附效率。空白PLA微球对HBsAg的吸附率仅为3.89%,采用壳聚糖和壳聚糖盐酸盐修饰的PLA微球,对HBsAg吸附率分别为23.97%和58.68%,而聚乙烯亚胺修饰的PLA微球对HBsAg的吸附效率可高达62.63%。 最后,采用三种巨噬细胞考察表面电荷对纳微球作为佐剂的效果影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考察结果表明表面电荷的增加,有利于抗原的摄取,MHC I和MHC II的表达以及IL-1β、IL-6、IL-12和TNF-α这几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表明表面电荷的增加可更好的激活巨噬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纳微球 佐剂 巨噬细胞 摄取 活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92;TQ46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缩略词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13-21
  • 1.1.1 乙肝现状13
  • 1.1.2 乙肝引起的免疫概述13-15
  • 1.1.3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5-17
  • 1.1.4 疫苗佐剂概述17-19
  • 1.1.5 纳微球作为佐剂的研究现状19-21
  • 1.2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21-22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22-24
  • 第二章 粒径均一可控的纳微球的制备和镀层修饰24-36
  • 2.1 引言24-25
  • 2.2 材料与方法25-29
  • 2.2.1 实验材料25-26
  • 2.2.1.1 实验试剂25
  • 2.2.1.2 实验仪器(参见附录)25-26
  • 2.2.2 微球的制备方法26-27
  • 2.2.2.1 粒径为 900 nm 纳微球的制备26
  • 2.2.2.2 粒径为 400 nm 纳米球的制备26-27
  • 2.2.3 纳微球表面形貌观察27
  • 2.2.4 纳微球粒径及分布测定27
  • 2.2.5 PLA 纳微球 PVA 残留量测定27-28
  • 2.2.6 PLA 纳微球的修饰28-29
  • 2.2.7 FITC 标记抗原的制备29
  • 2.2.8 抗原吸附29
  • 2.2.9 乙肝表面抗原吸附率的测定29
  • 2.3 结果与讨论29-34
  • 2.3.1 所制备的粒径为 900 nm 微球29-30
  • 2.3.2 所制备的粒径为 400 nm 微球30-31
  • 2.3.3 PVA 的残留量31
  • 2.3.4 修饰后 PLA 纳微球的表征31-33
  • 2.3.5 修饰后 PLA 纳微球对抗原的吸附率33-34
  • 2.4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纳微球表面电荷对巨噬细胞系 RAW 264.7 行为的影响36-49
  • 3.1 引言36
  • 3.2 材料与方法36-40
  • 3.2.1 实验材料(参见附录)36
  • 3.2.2 实验仪器(参见附录)36
  • 3.2.3 CCK-8 法测 RAW 264.7 细胞活力36-37
  • 3.2.4 巨噬细胞系 RAW 264.7 对抗原的吞噬实验37-38
  • 3.2.4.1 流式细胞仪分析37-38
  • 3.2.4.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38
  • 3.2.5 巨噬细胞系 RAW 264.7 表达的 MHC I、MHC II、CD80 和 CD8638-39
  • 3.2.6 细胞因子的检测39
  • 3.2.7 抗原与溶酶体的共定位实验39-40
  • 3.3 结果与讨论40-47
  • 3.3.1 RAW 264.7 细胞活力40
  • 3.3.2 RAW 264.7 对抗原的吞噬效果40-44
  • 3.3.3 巨噬细胞系 RAW 264.7 表达的 MHC I、MHC II、CD80 和 CD86 结果44-46
  • 3.3.4 细胞因子的检测46
  • 3.3.5 共定位结果46-47
  • 3.4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纳微球表面电荷对巨噬细胞系 J774A.1 行为的影响49-54
  • 4.1 引言49
  • 4.2 材料与方法49-52
  • 4.2.1 实验材料49
  • 4.2.2 实验仪器 (参见附录)49-50
  • 4.2.3 巨噬细胞 J774A.1 对抗原的吞噬实验50
  • 4.2.4 巨噬细胞 J774A.1 表达的 MHC I 和 MHC II 的检测50-52
  • 4.3 结果与讨论52-53
  • 4.3.1 巨噬细胞 J774A.1 对抗原的吞噬结果52
  • 4.3.2 巨噬细胞 J774A.1 表达的 MHC I 和 MHC II 的52-53
  • 4.4 本章小节53-54
  • 第五章 纳微球表面电荷对原代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行为的影响54-64
  • 5.1 引言54
  • 5.2 材料与方法54-57
  • 5.2.1 实验材料 (参见附录)54
  • 5.2.2 实验仪器 (参见附录)54
  • 5.2.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提取54-55
  • 5.2.4 安全性实验55
  • 5.2.5 抗原摄取情况的研究55-56
  • 5.2.5.1 流式细胞仪的定量分析55
  • 5.2.5.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分析55-56
  • 5.2.6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达的 MHC I 和 MHC II 的检测56
  • 5.2.7 细胞因子的检测56-57
  • 5.3 结果与讨论57-63
  • 5.3.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存活率57
  • 5.3.2 流式细胞仪的定量分析结果57-58
  • 5.3.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分析结果58-59
  • 5.3.4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达的 MHC I 和 MHC II 的结果59-61
  • 5.3.5 细胞因子分泌的结果61-63
  • 5.4 本章小节63-64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64-66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64-65
  • 6.2 本论文创新性65-66
  • 第七章 问题与建议66-67
  • 参考文献67-72
  • 附录72-74
  • 致谢74-75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5-76
  • 作者及导师简介76-77
  • 附件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九皋,田汝川,刘延奇;阴离子型淀粉微球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年04期

2 雷永,陆彬;可生物降解的PELA微球优化工艺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4年04期

3 张肇富;三种新颖纸与纸板[J];上海包装;1995年03期

4 王群,府寿宽,于同隐;乳液聚合的最新进展(下)[J];高分子通报;1996年04期

5 雷涵,邓乐,朱文杰;亚微米生物功能磁性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在质粒DNA捕获中的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2年08期

6 钱军民,张兴,吕飞,李旭祥;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在药物缓释/控释中的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03期

7 向轶,张志荣;巯基壳聚糖载胰岛素亚微球的制备及影响包封率的因素[J];华西药学杂志;2005年03期

8 史亚君;壳聚糖微球对环丙沙星吸附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年03期

9 韩永涛;黄桂华;席延卫;祝瑞红;;阿奇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8期

10 涂瑞丽;李雁;李璐;解新安;;种子溶胀悬浮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华;魏炜;岳占国;吕丕平;王连艳;马光辉;苏志国;;纳微球粒径大小对免疫学效应的影响[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乐敏;陈焕春;;免疫佐剂-疫苗研究新亮点[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顿灿;孙招金;薛素强;李敏;王玉;谢运冰;张婧;张东霞;黄永亮;郭霄峰;;新型佐剂狂犬病灭活疫苗的研制[A];2010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顿灿;孙招金;范静文;薛素强;李敏;王玉;谢运冰;张婧;张东霞;黄永亮;郭霄峰;;新型佐剂狂犬病灭活疫苗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顿灿;孙招金;薛素强;李敏;王玉;谢运冰;张婧;张东霞;黄永亮;郭霄峰;;新型佐剂狂犬病灭活疫苗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杜翠玲;褚莹;;PVP引导下水热合成发射蓝光的聚咔唑微球[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鲁闻生;李津如;苏延磊;江龙;;空心纳米金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杨菊香;白超良;高焕萍;陈希;胡道道;张颖;房喻;;“双空”型SiO_2微球的制备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温国斌;杨莉;刘丽飒;蔡志平;;微球喇曼激光器中的阈值特性[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公正;沈海琴;张颖;房喻;;Fe/SiO_2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兽药研究所 蒋桃珍;脂质体佐剂的应用前景[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2 沈兰;佐剂:疫苗的“加速器”[N];健康报;2007年

3 赵莹;成大生物成功开发无佐剂狂犬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记者 李彬;我国生产出无佐剂人用狂犬病疫[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邢远翔 通讯员 胡延滨;中药微球介入疗肝癌[N];健康报;2000年

6 记者 陈云芬;云南沃森公司获863计划课题资助[N];云南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颖;我国首个微球注射剂获准生产[N];科技日报;2009年

8 张国强 蒋建林 张立昌 余平良;疫苗佐剂最新研究进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9 黄每裕;爱贝芙叩开美丽产业之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继成;BioCure的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获FDA批准[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继玲;动物特异性CpG ODN的设计、筛选及对疫苗的增效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琦;单分散功能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刘哲鹏;阿莫西林粘膜粘附微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许道军;弗氏佐剂和Al(OH)_3佐剂对小鼠脾脏Tregs及CD4~+T细胞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钟延强;布比卡因缓释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李扬;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微球结肠靶向释药的应用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程国华;汉防己甲素肺靶向聚乳酸微球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8 刘野;新型纳米材料佐剂和新型免疫原改造策略在HIV DNA疫苗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邢福保;辣素/明胶—阿拉伯胶—单宁微囊和纳囊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莹;表面电荷对纳微球佐剂效果的影响之细胞水平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2 侯娟;Th17/Treg失衡在EAE小鼠模型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3 杨超;一种新的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因子(ICEM)及其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刘开云;幽门螺杆菌治疗性疫苗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谢成彬;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重组乙肝表面抗原佐剂效应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张术;伪狂犬病核酸疫苗及其佐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张俊才;不同佐剂对卡介苗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1年

8 曾岩;鸡γ-干扰素基因克隆、表达及对禽流感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水华;脂质体流感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张锋钢;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及蜂胶佐剂灭活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表面电荷对纳微球佐剂效果的影响之细胞水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26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