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肩袖冈上肌骨—肌腱结合部损伤愈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11:02

  本文关键词:肩袖冈上肌骨—肌腱结合部损伤愈合模型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 骨-肌腱结合部(Bone-Tendon Junction, BTJ)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对于肩袖损伤后的BTJ损伤修复机制尚未阐明,尤其在肌腱与骨愈合期间,任何过于激进的康复都有可能导致结合部断裂而失败。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索能有效改进肩袖BTJ愈合的速度和强度的新方法。本研究根据肩袖损伤的临床特点,设计了SD大鼠的冈上肌腱损伤愈合的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实用性。 目的 本研究设计了新的肩袖冈上肌BTJ损伤愈合动物模型,以模拟BTJ损伤后愈合的组织学过程,为肩袖冈上肌损伤愈合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方法 1、实验设计: 雌性SD大鼠40只(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180-200)g。5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5只为实验组,分别在建模后7d、14d、21d各处死10只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实验组行左肩关节冈上肌损伤与重建手术,对照组不处理。 2、模型制备的手术方法: 10%水合氯醛注射液400m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后取俯卧位并置于无菌台。在左肩部肩胛冈区域,肩胛骨下缘切开2-3cm横行皮肤切口,沿大圆肌与背阔肌肌间隙斜向上锐性剥离至肩胛骨,显露肩胛骨中下段,轻微可见肩胛骨下缘外侧冈上肌以及腱性部分,沿腱性部分找到与左侧肱骨连接部,并显露肱骨头,将SD大鼠一侧肩的冈上肌腱自骨-肌腱结合部切断,用布巾钳在大结节原冈上肌附着的足迹处建立两个平行的骨性隧道,再用不可吸收肌腱缝合线穿过骨道,将冈上肌腱缝合在原位,建立SD大鼠骨表面BTJ损伤愈合模型。 3、取材及制作标本: 分别在建模后7d、14d、21d各处死10只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切取冈上肌腱远端以及与其相连的肱骨骨块为一个完整的BTJ样本,同时取1只正常组大鼠的左侧BTJ样本为对照。进行HE染色,比较愈合过程不同时间BTJ中瘢痕组织的形成和转归的特点,以及纤维软骨的分布及其与正常BTJ的差别。免疫组化染色,400倍光镜下观察切片中TGF-β1、AR-Smads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4、观察方法和结果测定: 400倍光镜下观察切片中TGF-β1、AR-Smads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每张切片选随机取5个高倍视野。采用二级计分法判定结果:按染色强度分级,淡黄为1分,黄或深黄2分,褐或棕黄色3分;阳性细胞计10%为0分,阳性细胞计数10%~25%为1分。阳性细胞计数25~50%为2分,阳性细胞计数50~75%为3分,阳性细胞计数75%为4分;两者相加2分为阴性(-);2~3分阳性(+);4~5分中等阳性(++);6~7分强阳性(+++)。 5、统计学分析: 不同时间点的TGF-β1、AR-Smads的阳性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明确TGF-β1、AR-Smads的表达在不同时间点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1、观察冈上肌腱远端以及与其相连的肱骨骨块完整的BTJ样本比较。对照组:可见正常冈上肌肌腱与肱骨的正常骨腱连接;术后7d、14d、21d组:可见冈上肌肌腱与肱骨连接处周围瘢痕组织明显增生,且随时间增加瘢痕组织增生范围逐渐增大。 2、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HE染色示BTJ处肌腱纤维、软骨以及骨组织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术后7d、14d:HE染色示BTJ处梭形成纤维细胞满视野,未见软骨细胞。术后21d:HE染色示BTJ处成纤维细胞内可见散在少量软骨细胞增生。 3、免疫组化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GF-β1在术后7d时阳性率20%,14d时阳性率60%,21d时阳性率50%,其中14d与7d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AR-Smads在术后7d时阳性率分别为30%,14d时率70%,21d时阳性率60%,其中在14d与7d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1d与14d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研究表明,在肌腱修复后腱骨界面愈合早期有多种生长因子高表达,但其中被认为与瘢痕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TGF-β1。在大鼠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模型中,术后4天BTJ内便可见分泌TGF-β1的主要细胞-巨噬细胞的积聚,一直持续到术后3-4周。在大鼠冈上肌止点损伤修复的愈合早期,TGF-β1在止点处积聚,在术后10天达到高峰,正好与随后的BTJ瘢痕增生的高峰吻合。本研究发现,TGF-β1在术后14天时出现高表达,并且持续表达至术后21天,与随后的BTJ瘢痕增生的高峰一致。AR-Smads(包括Smad2和3)在术后14天时也出现高表达,与随后的BTJ瘢痕增生的高峰一致。通过该研究证实TGF-β1、AR-Smads是促使BTJ愈合过程中瘢痕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以上结论表明该模型符合BTJ损伤愈合模型标准,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骨腱结合部 动物模型 冈上肌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32;R687.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20
  • 参考文献16-20
  • 第一部分 SD 大鼠肩袖冈上肌骨肌腱结合损伤后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变化20-29
  • 一、引言20-21
  • 二、材料与方法21-23
  • 三、结果23-24
  • 四、讨论24-25
  • 五、附图25-28
  • 参考文献28-29
  • 第二部分 SD 大鼠肩袖冈上肌骨肌腱结合损伤愈合模型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29-40
  • 一、引言29
  • 二、材料与方法29-33
  • 三、结果33
  • 四、讨论33-35
  • 五、附图35-38
  • 参考文献38-40
  • 全文总结40-41
  • 文献综述 骨肌腱接合部损伤愈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41-51
  • 参考文献47-51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斌;陈鸿辉;;骨-肌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肩袖冈上肌骨—肌腱结合部损伤愈合模型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30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