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蛔虫抗原刺激DC差异性对T细胞亚群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7 11:20
本文关键词:不同蛔虫抗原刺激DC差异性对T细胞亚群活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通过用两种蛔虫抗原体外刺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检测DC表面分子的差异和与之共同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IL-10、TNF-及Foxp3mRNA表达量变化,以探讨两种蛔虫抗原刺激DC介导T细胞亚群活性及其产生的差异,了解不同蛔虫对宿主寄生特异性的免疫机制。 方法: 1、蛔虫抗原的制备:将人蛔虫、猪蛔虫虫体制成匀浆,经20,000rpm离心30min,去除组织糜沉淀,取上清过0.4μm滤膜除菌,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其蛋白浓度,并排除内毒素污染后,分装后置-30℃冻存备用 2、实验分组:实验设计7个组,分别为3个不同浓度的人蛔虫抗原应用液刺激DC组(H1-DC、H2-DC及H3-DC);3个不同浓度的猪蛔虫抗原应用液刺激DC组(P1-DC、P2-DC及P3-DC)和仅有DC诱导体系(不含任何抗原)空白对照组(K-DC)。人、猪蛔虫抗原的3个梯度浓度都分别为10g/ml、100g/ml和200g/ml。 3、骨髓DC的诱导培养:取C57BL/6小鼠的肱骨、胫骨和股骨,用500U/ml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PBS浸泡清洗后剪断骺端,用RPMI1640液抽吸将骨髓冲出,将所得细胞过200目钢网成单个细胞,而后用红细胞裂解液处理,洗涤2遍后,用DC诱导体系定容制成细胞悬液,按3×107/孔接入六孔板,放入37℃、5%CO2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吸弃悬浮细胞,加入同体系培养液4ml/孔。每天半量换液,第6天收集DC(取一份作为流式细胞检测的初始DC来源)。 4、蛔虫抗原刺激DC:将第6天收集悬浮DC细胞,按实验分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蛔虫抗原培养,细胞密度为8×104/ml,48小时后收集悬浮细胞,即为刺激后DC (H1-DC、H2-DC、H3-DC和P1-DC、P2-DC、P3-DC及K-DC)。 5、FCM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分别收集初始DC和P1-DC、H1-DC和K-DC,用PBS洗后,用0.3%叠氮钠溶液重悬,各组加入相应量的anti-CD11c PE、anti-CD83FITC、anti-CD80PE-Cy5及anti-CD86PE,混合后4℃避光反应半小时以上,用流式上样缓冲液清洗后上机。 6、脾淋巴细胞分离: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处理小鼠的脾脏的单细胞悬液,洗涤2遍后用含10%FBS的RPMI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ml,接于6孔板(4ml/孔),放入37℃、5%CO2环境中培养4小时,收集悬浮细胞备用。 7、ELISA检测细胞因子:将收集的各组抗原刺激DC及K-DC用25μg/ml丝裂霉素C处理,而后按1:25的数量比混合脾淋巴细胞于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24h、48h、72h取1板水平离心(2,000r/min、15min),收集上清,而后对收集的各组上清,用ELISA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TNF-/IL-10)的表达。 8、荧光定量PCR:取中浓度抗原刺激的DC(H2-DC、P2-DC)和K-DC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与脾淋巴细胞细胞按1:25比例混合培养,分别在24h、48h、72h收集细胞,用TRIzol溶解收集,于-30℃保存。按TRIzol一步法抽提总RN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浓度。按Invitrogen的M-MLV第一链合成试剂盒逆转录成cDNA,然后按SYBGreen试剂盒进行定量PCR扩增,以cyclophilin-A作为内参。反应条件为:50℃2min,90℃2min及95℃15s,60℃30s,反应50个循环。每组标本设3个复孔,以K-DC组第1天的表达量为对照,计算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RQ值即2-Ct。 9、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和UNIANOVA分析,结果用x s表示 结果: 1、FCM法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FCM检测四组DC表面CD11c、CD80、CD86及CD83的表达水平,分离所得CD11c表达比例96.93%的DC;两种蛔虫抗原都会影响DC表面活性分子的表达,相对于K-DC,P1-DC组各分子表达量都明显下降,而H1-DC组则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2、ELISA检测Th1/Th2细胞因子表达:除H3-DC外,各时间段实验组TNF-的表达量都低于对照组(K-DC),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除24h段与72h段外,各时间段,相同浓度的两种抗原刺激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IL-10在各组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各时间段的相同浓度除24h外,人蛔虫抗原组高于猪蛔虫抗原组(P0.05)。 3、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3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相对于H2-DC组Foxp3mRNA的表达量,K-DC和P2-DC组各个时间段都较低,且都与前者存在差异性(P0.05)。H2-DC组的表达量在短期内增加明显,但又随时间而减少。P2-DC组则先增后减,但都与K-DC组间无差异性(P0.05)。 结论: 1、两种蛔虫抗原对DC表面分子表达量的均有刺激作用。但是两者表现不同:猪蛔虫抗原表现为抑制DC表面分子表达,而人蛔虫抗原则促进DC表面分子表达。 2、两种蛔虫抗原刺激的DC均可促进淋巴细胞的Th1/Th2免疫平衡向Th2偏移,但人蛔虫抗原的效果更强。 3、不同蛔虫抗原刺激的DC对Tregs活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人蛔虫抗原刺激的DC促进Foxp3mRNA的表达,猪蛔虫抗原刺激的DC不影响Foxp3mRNA的表达。
【关键词】:人蛔虫 猪蛔虫 蛔虫抗原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Foxp3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83;S855.9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12-13
- 第1章 引言13-16
- 1.1 人蛔虫和猪蛔虫比较研究现状13-14
- 1.2 蛔虫感染宿主免疫学研究进展14-16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6-25
- 2.1 实验动物、试剂与设备16-18
- 2.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16
- 2.1.2 主要的实验试剂16
- 2.1.3 主要的实验设备16-17
- 2.1.4 主要的试剂配制17-18
- 2.2 实验方法18-25
- 2.2.1 蛔虫抗原的制备18
- 2.2.2 实验分组18
- 2.2.3 骨髓 DC 的诱导培养18-19
- 2.2.4 DC 的形态学观察19
- 2.2.5 蛔虫抗原刺激髓源 DC19
- 2.2.6 FCM 检测 DC 表面分子的表达19
- 2.2.7 脾淋巴细胞分离19-20
- 2.2.8 ELISA 法检测细胞因子20-21
- 2.2.9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Foxp3 mRNA 的相对表达水平21-24
- 2.2.10 统计学分析24-25
- 第3章 结果25-31
- 3.1 蛔虫抗原的制备25
- 3.2 DC 的形态学特征25
- 3.3 FCM 法检测 DC 表面分子的表达25-26
- 3.4 ELISA 检测 Th1/Th2 细胞因子表达26-29
- 3.5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Foxp3 mRNA 的相对表达水平29-31
- 第4章 讨论31-36
- 4.1 两种蛔虫抗原差异性地调节 DCs 表面分子表达31-32
- 4.2 不同蛔虫抗原对 Th1/Th2 平衡的影响32-34
- 4.3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Foxp3 mRNA 的相对表达水平34-36
- 第5章 结论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2
- 附录42-4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3-44
- 综述44-50
- 参考文献48-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晓兵;王国飞;张林秀;罗仁福;田洪春;唐丽娜;王聚君;Alexis Medina;Paul Wise;Scott Rozelle;;中国西南地区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年03期
2 孙凤华;沈明学;徐祥珍;曹汉钧;江文才;吉兆华;;全国人群蛔虫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年12期
3 杨小军;袁芳;黄艳琴;胡银英;戴志芳;彭卫东;袁铿;;蛔虫体腔液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年06期
4 翁培兰;彭卫东;;人蛔虫和猪蛔虫差异的比较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2期
5 吕志敢;郭政;;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袁铿,彭国华,彭卫东,周宪民,胡银英,袁芳,戴志芳;蛔虫感染期幼虫提取液对人肺上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不同蛔虫抗原刺激DC差异性对T细胞亚群活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305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