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的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大鼠模型,运用本课题前期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检测体系,对不同时间段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大鼠的血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标本分别进行FQ-PCR、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检测,比较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应用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SPF级,6-8周,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组免疫抑制感染组(n=20只),B组正常状态感染组(n:20),C组免疫抑制对照组(n=10),D组正常对照组(n=10);四组中奇数编号大鼠在0、12、48h,偶数编号大鼠在6、24、72h分别各留取全血2.5ml。A组和C组大鼠实验第一天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mg/kg), 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ml生理盐水;实验第4天A组和B组根据预实验的最佳新型隐球菌菌悬液浓度1×10。菌悬液尾静脉注射1ml,C组和B组注射等量的1ml生理盐水。2.在实验第4天大鼠感染模型建立成功后,从大鼠眼内侧静脉丛按奇偶编号分别采集3个时间段的血液标本,离心分离和收集血浆样品,-20℃保存待测。采血时间分别为0、6、12、24、48、72h。实验第6天大鼠全部处死,无菌操作下,收集4组大鼠的肺泡灌洗液、脑脊液,-20℃保存待测;同时取肺、肝、脾、脑组织和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过夜,石蜡切片下常规HE染色、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提取大鼠血浆、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标本的DNA,用前期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别对不同时间段感染的血标本、脑脊液及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培养方法、组织病理、墨汁染色、荚膜凝集实验,比较4种不同方法检测的结果。结果:1.通过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尾静脉注射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大鼠模型,易出现系统性的感染,包括肺、脑、脾、肝组织的感染,不仅解剖肉眼发现,肺脏出现多发性结节样改变,并且各组织病理的PAS染色均发现大量圆形或卵圆形隐球菌体,证实血流感染大鼠建模成功。2.A组血培养结果最高达30%,四组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荚膜抗原法的阳性率可达(80%),在48小时后检测阳性率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A组血浆12h后的阳性率与B、C、D组相比较,检测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于血液标本来说,FQ-PCR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明显优于血培养及血清荚膜抗原法,而且可以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可检测出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的病原体,高于培养、墨汁染色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可检测出脑脊液标本中的病原体,高于墨汁染色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尾静脉注射隐球菌菌悬液能成功构建大鼠血流感染动物模型;2.新型隐球菌FQ-PCR反应体系能检测出感染大鼠血液中的病原菌,在72小时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阳性率逐渐上升,其敏感性高于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检测;3.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方法较血培养及血清荚膜抗原检查更早检测到感染大鼠血液中的病原菌;4.新型FQ-PCR体系能检测到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脑脊液中病原菌。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物模型 新型隐球菌 检测 鼠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2;R519.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6
- 1 材料与方法16-24
- 1.1 实验的材料16-17
- 1.2 实验仪器17-18
- 1.3 研究方法18-23
- 1.4 数据统计方法23-24
- 2 结果24-37
- 2.1 血流感染动物模型结果24-29
- 2.2 四种方法检测结果29-37
- 讨论37-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50
- 综述50-61
- 参考文献55-61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61-62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62-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江东;刘鹏;苏兆兰;吴金英;;新型隐球菌引起血液、脑脊液感染1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6期
2 黄小珠;;新型隐球菌培养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05期
3 唐铭隆;赵德军;;新型隐球菌性脑炎1例[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7年01期
4 章强强;;新型隐球菌的二种快速着色试验[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4年03期
5 黄志良;;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保存方法[J];临床检验杂志;1984年03期
6 夏道彰,黄一红;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检查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1986年01期
7 林桦;;腐生性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的分离[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7年03期
8 张宏;;新型隐球菌在悉生小鼠的定居与致病[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8年04期
9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溶菌酶与人胆汁诱导新型隐球菌形成L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89年02期
10 王国村;夏云鹏;;氟康唑对新型隐球菌的药理与临床[J];中国新药杂志;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红;郑霞;聂成刚;徐芳丽;;从血液中检出新型隐球菌一例误诊报告[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柳承福;;新型隐球菌引起脑脊液感染1例报告[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孙继梅;王艳玲;周秀珍;郑伟;张智洁;刘勇;;新型隐球菌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齐晓涟;张倩;白杨;贾东岗;陆红柳;张运周;;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联合用药合理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朱元杰;温海;顾菊林;徐红;黄欣;;新型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杨辉红;郑霞;聂成刚;徐芳丽;;从血液中检出新型隐球菌一例误诊报告[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阮亚飞;;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病人的护理体会[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金鑫;魏世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眼部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巧;吕晓菊;刘焱斌;付学勤;;新型隐球菌脑膜炎53例临床分析[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戴琳孙;林旎;江凌;陈勇;程祖建;欧启水;;新型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10基因mRNA定量测定评估抗真菌药物疗效[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勇;新型隐球菌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刘兰香范爱萍;宠物可引起新型脑炎[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马吕红;何谓“饲鸟病”[N];中国老年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玲丽;白念珠菌特异性Csa2蛋白和新型隐球菌特异性Cpl1蛋白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婷;氟康唑在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大鼠模型中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刘华;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陶星辰;云南部分地区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血清型、配型初步研究[D];大理学院;2015年
4 游亚兰;念珠菌与新型隐球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D];南华大学;2013年
5 汪春绢;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与动物实验[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林旎;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及临床初步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7 苏晓霁;siRNA表达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抑制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的表达[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3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