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造模法与窒息造模法建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电刺激造模法与窒息造模法建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脏骤停是一种临床突发且十分凶险的急危重症。尽管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普及,心脏骤停后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已有了明显提高,但复苏成功后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这与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继发多个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因此,探讨PCAS的形成机理并寻找相关防治措施成为近年来临床心肺脑复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虽然目前相关研究显示PCAS的发生发展主要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相关,但确切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特别是由于心脏骤停临床过程的特殊性,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阶段。但由于PCAS模型建立的困难性,尚无良好的、成型的、可用于推广的造模方法。如何建立简单有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PCAS动物模型,将会有助于推进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发生发展及防治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气管夹闭窒息法和经胸壁电刺激法导致动物心脏骤停,分析评估两种方法自主循环恢复率、不同时间点动物成活率以及与MODS的形成率的关系等,为建立PCAS模型的可行性摸索合适的造模方法,并为后续心脏骤停综合征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提供基础的实验模型。 目的:通过比较气管夹闭窒息法和经胸壁电刺激法在构建PCAS模型方面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开展PCAS发生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与实验条件。 方法:本研究以家兔作为实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窒息造模组、电刺激造模组,其中对照组家兔5只,窒息造模组、电刺激造模组各14只;再将窒息造模组、电刺激造模组依据家兔处死时间分为24h亚组(7只)、48h亚组(7只)。24h组家兔仅用于留取ROSC后24h时的脏器标本做光镜检查,不予以留取血样及参与其他实验相关的统计学计数。所有实验家兔在术前禁食,不禁水,入手术室后标记、称重。应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经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麻醉,并于此留置静脉留置针,建立输液通道。将麻醉好的家兔固定在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并录制心电图;暴露气管行气管切开术并留置气管套管。分离颈总动脉并留置动脉导管,远端连入压力换能器,监测并录制动脉血压及平均动脉压。以白炽灯作为热源来维持动物体温。上述操作结束后15min,记录动物体温、脉搏、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电图状况等参数以确定生理基线。待家兔各项指标平稳后对窒息造模组、电刺激造模组分别用不同方法诱发CA。窒息造模组家兔在其呼气末夹闭气管套管诱导心脏骤停,记录自气管套管夹闭时间起至达到心脏骤停标准时所用时间;电刺激造模组家兔以两枚针灸针作为刺激电极,将其分别置于胸骨柄右侧、剑突左侧,给予交流电(5s,30V,50Hz)刺激并逐渐调整电刺激电压,直至成功诱导心脏骤停;记录自开始电刺激起至成功造成心脏骤停所用时间。对照组与窒息造模组、电刺激造模组一样行术前准备,但不诱发心脏骤停。在动物心脏骤停后撤除白炽灯热源,固定胸外按压仪,连接动物呼吸机但不开机,若在此期间动物心电图自行恢复为窦性或室上性节律,则判定为诱发CA失败。心脏骤停后3min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利多卡因、5%碳酸氢钠等抢救药物;观察复苏后家兔的心电图情况,无论窒息造模组或电刺激造模组家兔,若心电监护波形为室颤,则给予电除颤复律(单相直流电,20J),并结合动物实际情况应用其他所需抢救方法,若除颤无效则继续复苏,2min后相同能量重复除颤。记录每只家兔自开始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所用时间。若动物经上述程序抢救15min自主循环仍未能恢复,则判定为复苏失败。若在此时间内动物自主循环恢复,则继续给予心电、血压监测,给予药物维持生命体征,使尽可能多的动物存活超过48h。密切观察家兔自主呼吸以及各项神经反射(如角膜反射、疼痛反射等)的恢复情况;对于血压、心率、自主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至少1小时以上的动物可逐步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拔出气管套管,撤除颈动脉置管,局部结扎、缝皮,连续观察动物直至将其处死。ROSC后不能进食或进食情况不佳的家兔可给予5%葡萄糖盐水,并持续观察家兔自主进食水情况,酌情调整静脉输液情况。观察窒息造模组、电刺激造模组中48h亚组家兔复苏后存活时间及存活率,观察时间终点为48h,观察终点仍存活的动物以过量麻醉方式予以处死。观察比较复苏前后家兔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满足SIRS的诊断标准;比较CA时心电图的类型及构成比率,计算诱发CA成功率,SIRS的发生率以及PCAS的发生率。对各组的48h亚组分别于复苏前及复苏后12h、24h、48h,抽取动脉血检测家兔血氧分压及乳酸水平,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肌酐、丙氨酸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功酶等生化指标;对照组于麻醉前及苏醒后检测上述指标,24h亚组家兔不参与留取血样及相关统计计数。24h及48h亚组家兔分别于ROSC后24h、48h以过量麻醉法处死;留取ROSC后24h、48h时家兔的心、肺、肝、肾、肠等脏器标本,光镜下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1、实验模型制作过程中,窒息造模组48h亚组家兔(以下简称窒息造模组)与电刺激造模组48h亚组(以下简称电刺激造模组)在诱发CA的时间上存在显著不同(P<0.01);但在诱发CA成功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虽然两组家兔发生CA时心电图特点有显著不同,但窒息造模组与电刺激造模组家兔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时间点存活率上两组家兔存在细微区别,但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对比复苏前后家兔各项生命体征及各项脏器功能发现,在各个相同时间观察点上,两组家兔的生命体征、脏器功能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上述指标与心脏骤停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另外,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以这两种不同方法造模并ROSC后存活24h、48h家兔,虽然各器官在光镜下均观察到了相应的病理改变,但电刺激造模组病理损伤较窒息组轻微,,可能与不同方法在诱导心脏骤停过程中对家兔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不同相关,尚需进一步探讨。4、在进行模型制作方法优劣的比较时,结果显示对照组5只家兔均未出现SIRS反应;而窒息造模组及电刺激家兔SIRS发生率均为100%。窒息造模组及电刺激造模组家兔ROSC后存活超过24h的家兔分别为5、6只,且均满足PCAS的判定标准,造模成功率分别为71.43%、85.7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窒息法及电刺激法制作PCAS动物模型时均具有可行性,造模成功率未见明显差异,但电刺激造模法家兔的脏器病理损伤不及窒息造模法改变明显,仍需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所需设备相对简单,实验操作较容易掌握。
【关键词】: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 动物模型 电刺激法 窒息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32;R541.78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6
- 第1章 绪论16-19
- 第2章 综述19-28
- 2.1 电刺激诱导实验动物心脏骤停的研究19-22
- 2.2 窒息诱导动物心脏骤停的研究及优缺点的比较22-24
- 2.3 阻断血管诱导动物心脏骤停的相关研究24-25
- 2.4 药物致动物心脏骤停的相关研究25-28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8-36
- 3.1 实验材料28-29
- 3.1.1 实验动物28
- 3.1.2 主要实验试剂28-29
- 3.1.3 主要实验仪器29
- 3.2 与实验相关的判定标准29-30
- 3.2.1 家兔心脏骤停的判定标准29
- 3.2.2 家兔自主循环恢复的判定标准29
- 3.2.3 家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9-30
- 3.2.4 家兔各器官功能障碍的判定标准30
- 3.2.5 PCAS 动物模型的判定标准30
- 3.3 实验方法30-35
- 3.3.1 实验家兔的术前准备及心脏骤停前处理30-31
- 3.3.2 诱发家兔心脏骤停的过程及造模方法的实施31-33
- 3.3.3 自主循环恢复后家兔的生命支持与观察指标33-35
- 3.4 统计学处理35-36
- 第4章 结果36-49
- 4.1 实验动物心脏骤停前基本条件的比较36
- 4.2 采用窒息法和电刺激法建立家兔 PCAS 模型过程的比较与分析36-49
- 4.2.1 诱发窒息造模组及电刺激造模组家兔 CA 所用时间的比较36-37
- 4.2.2 诱发窒息造模组及电刺激造模组家兔 CA 的成功率的比较37
- 4.2.3 窒息造模组及电刺激造模组家兔 CA 发生时心电图特点的比较37-38
- 4.2.4 窒息法和电刺激法所致 CA 后自主循环恢复情况的比较38-39
- 4.2.5 窒息法和电刺激法对家兔 ROSC 后不同时间段存活率的影响39-40
- 4.2.6 采用窒息法和电刺激法建模对家兔多脏器功能的影响40-49
- 第5章 讨论49-52
- 第6章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唯佳,李章平,陈寿权;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2 马宇洁;杨兴易;林兆奋;张雷;潘曙明;;心搏骤停后脑复苏研究的动物模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3 何明丰,张英俭,黎练达,梁章荣,徐文冲,魏华,刘绍辉,涂泽松;气管夹闭窒息法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4 苏海,程应樟,吴延庆,徐美珍;急性心肌缺血犬心室颤动时的左室心内膜电图[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6期
5 李正斌,孙宗立,王学廷,岳玉桃,王建刚,王宏道,徐建莉;心肺复苏家兔血浆ET、CGRP含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12期
6 陈蒙华;谢露;宋凤卿;何涛;邓冰清;覃祖光;;小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12期
7 黄国庆;詹蔚;熊艳;文明祥;邓宇斌;李颖庆;廖晓星;;经食道-胸壁电刺激建立兔心脏骤停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杜捷夫,沈洪;第44例——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Internet网上专题讨论)[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家兔模型脏器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东;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治国;杭白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卢俊宇;家兔心跳骤停模型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电刺激造模法与窒息造模法建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9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