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铜蓝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演化

发布时间:2017-06-08 00:12

  本文关键词:铜蓝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铜蓝蛋白是从人血清α-2球蛋白中纯化出来的一种含铜蛋白质,能结合血浆中95%以上的铜,在铜的转运、铁的代谢与调控、自由基的清除以及其他抗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学者只对哺乳动物铜蓝蛋白是否能作为各种临床疾病的指标作了研究,但对其分子作用的机制研究仍较少.本文对铜蓝蛋白的结构、组织表达,铜、铁原子代谢、抗氧化作用及其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也对其分子演化作了初步探究.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
【关键词】铜蓝蛋白 抗氧化 疾病 演化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CM015) 201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基金(201113035)
【分类号】:R3411;Q51
【正文快照】: 1铜蓝蛋白的研究概况铜蓝蛋白(EC 1.16.3.)又称铜氧化酶,是Holmberg和Laurell于1948年首先从人血清a2-球蛋白中纯化出的一种外观呈蓝色的含铜糖蛋白,命名为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1],随后人们陆续在其他哺乳动物和鱼类中发现了Cp的存在,而植物中也存在结构及功能相似的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Giovanni Musci;Fabio Polticelli;Maria Carmela Bonaccorsi di Patti;;Ceruloplasmin-ferroportin system of iron traffic in vertebrates[J];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杨文明;汪美霞;李庆利;何望生;李祥;;肝豆状核变性的铁代谢作用机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1期

2 杜益刚;程楠;胡纪源;;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09年04期

3 叶群荣;程楠;胡纪源;韩咏竹;;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0年08期

4 杨建栋;窦科峰;;肝豆状核变性诊疗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0期

5 史松;刘浩;;铜铁过量对Wilson病患者的复合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8年02期

6 方芳;杨文明;;基于肝豆状核变性不同临床表型的分型论治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03期

7 李之珍;韩凌飞;胡晓武;;孕妇血清中C反应蛋白与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8 付绍婷;;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03期

9 陈轩霆;王诗惠;周源;姚海江;姜静;时素华;;音乐电针对SAMP8模型小鼠血清MDA含量、SOD活力及行为学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10 毛爽;陈少沛;颜晟;王海鹰;宁正祥;李杉;王菊芳;;人抗氧化蛋白-1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恒敏;实验性雏鸭铜中毒的发病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2 李前勇;猪铜蓝蛋白的纯化、性质、功能及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孙明然;伴有肝脏损伤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变异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程楠;WD基因突变热区和高频突变位点及特殊类型WD基因诊断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林艳婷;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与血浆铜蓝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对其功能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6 李小雨;元蘑多糖活性部位分析及对~(60)Co-γ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张婷;淫羊藿苷联用三七总皂苷对AD模型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D];中南大学;2013年

8 林剑锋;膜铁转运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影响肺癌细胞增殖生长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9 张欣;CyPA-CD147,Cu~(2+)-CD147溶液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10 陈地灵;巴戟天低聚糖巴戟甲素抗老年痴呆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桦;ApoE基因多态性对低铜蓝蛋白血症相关性运动障碍临床表型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洁;~1H-MRS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刘沁;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遗传学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4 翟婷婷;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赖武超;肝豆状核变性102例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梁冀北;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跟踪分离天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莉;Presenilins条件性双基因敲除小鼠超微结构的增龄性变化及运动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纪杉;阿里红药材质量标准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刘峰;多肽与蛋白质对Ap-Cu(Ⅱ)络合物诱导的氧化应激效应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熊s,

本文编号:430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30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