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06-08 09:04

  本文关键词: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具有强大的捕捉、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病原微生物或炎性因子的刺激下逐渐成熟,并由外周组织迁徙至次级淋巴器官,活化、调节效应T细胞,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s中存在一类负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亚群,它们通过对自身抗原或无害的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来维持自身免疫的稳态,这部分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DCs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DCreg)。DCreg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DCreg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工具。本文就DCreg的生物学特性,DCreg与移植免疫耐受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单位】: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调节性 移植 免疫耐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0378)
【分类号】:R392.4
【正文快照】: 自1973年斯坦曼和科恩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DCs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外源性病原信号传递给淋巴细胞并启动与之相适应的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Cs是一群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细胞群体,不同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纳宁;陈康;张剑;何善阳;傅强;朱蓓莉;曹开源;徐霖;;Tumor Antigen-pulsed CD8α~+ Dendritic Cells Induce T Cell-mediated Graft-versus-tumor Effect In Vitro[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霞;汪杨;何善阳;王铸;冯发深;关琳琳;罗燕芬;潘金成;曹开源;徐霖;;小鼠FasL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J];解剖学研究;2012年03期

2 周艳;杨淑霞;唐海明;杨佩;邹强;王衍堂;;他克莫司对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成熟及抗原呈递的干预作用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3 刘宇明;黄江波;;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4年03期

4 胡恒贵;秦淑国;黄峰;;核因子-κB寡脱氧核苷酸策略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细胞因子调节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5 李望;冉江华;;操控型免疫耐受在肝移植术后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年05期

6 戴淑文;郭庆;曾凡钦;;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亚群及25-羟维生素-D3的检测及意义[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年04期

7 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PD-L1阻断改善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年09期

8 Bron Lett;Kisha N Sivanathan;P Toby Coates;;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2014年02期

9 李莉娟;张连生;;细胞免疫治疗现状与前景[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年03期

10 马东霞;赵越;向莹;刘斌;;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和鉴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飞;陈亮;温桂兰;张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IL-10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形成[A];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渐;胰腺癌BxPC-3细胞上清液通过上调树突状细胞miRNA-146a的表达抑制其成熟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2 陈佳;饲喂不同来源肉类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敬晓棋;乳腺炎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余磊;跨膜型TGF-β1基因修饰的骨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s对小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张莹;LL37活化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施维维;LAMP-2抗体介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异常和胞外捕网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张婷婷;重组酵母调控肠道免疫细胞(CD11c~+DCs)功能的机理和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吕树娟;HBV-CpG诱导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应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徐歆;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和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解奇;卡他莫拉菌UspA1来源重组蛋白rD-7对人单核细胞分化及DC成熟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辨证分型论治对IgA肾病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

2 乔红秀;病毒及质粒DNA刺激后小鼠肌细胞内IFN-β与PD-L1的表达情况[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张禄;胰腺癌微环境诱导对DC增殖分化以及DC内miRNA-146a、c-jun和NF-κB表达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胡桂秋;犬细小病毒样粒子制备及其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董志伟;CCR7联合Rel-B基因对小鼠未成熟树突细胞免疫原性和迁移功能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胡永玮;CD123~+CD11c~-pDC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的表达[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亮;兔抗大鼠胸腺球蛋白局部动脉灌注在大鼠异体后肢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孟博;人MGL的原核表达与鉴定及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邓军;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混合饲喂对新生仔猪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静;NF-κB“诱饵”寡核苷酸对TNBS诱导小鼠慢性肠纤维化的影响及疗效观察[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玉兰;彭延文;徐霖;阮奕满;曹开源;袁广卿;项鹏;李树浓;;不同级别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对制备优势DC2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军;树突状细胞的形成、功能及可能的应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4期

2 戴盛明,杨春旭;树突状细胞异质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年04期

3 龚乐罗 ,苏建中 ,冯久贤;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4 时宏珍,戚春建,朱一蓓,席泓,古涛,时文彪,张学光;重组人可溶性CD40配体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年02期

5 周燕琼,刘小辉;树突状细胞的分离扩增与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2年03期

6 史敦云,汪明春;树突状细胞功能亚群及其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7 王全楚,冯志华;树突状细胞基础研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02年06期

8 姚莉,梁晓俐;树突状细胞的凋亡与调控[J];免疫学杂志;2003年S1期

9 孟哲峰;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1期

10 赵雪倩;树突状细胞: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靶点[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杜智;朱争艳;;树突状细胞瘤苗的研究进展(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潘建平;张明徽;倪卫琴;王青青;夏大静;张立煌;余海;曹雪涛;;γ—干扰素在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成熟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翁霞;邓晓辉;马静秋;余金妹;梁辉;;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成翔;汪晓莺;季玉红;韩毓;吴琼;;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功能的影响[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刘晓霞;陈育民;;体外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成熟度和激活性的调控[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6 包晶晶;林海霞;马t

本文编号:432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32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