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内皮抑素、转铁蛋白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组人内皮抑素、转铁蛋白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皮抑素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转铁蛋白 载体构建
【摘要】:内皮抑素作为已知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内皮抑素浓度的检测主要采用ELISA方法,但该方法耗时久且价格昂贵,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其它有效的方法能够快速、方便地检测内皮抑素。免疫胶乳比浊法可自动化操作、重复性较好且可以减少非特异性凝集,假阳性率低。因此我们通过用重组人内皮抑素抗体标记合适粒径的胶乳,以合适的吸光度变化范围和较大的线性范围为标准对试剂组分、检测条件等进行调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佳的试剂组分浓度,检测重组人内皮抑素标准品,组成了自制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重组人内皮抑素试剂盒。结果表明,大小均一、直径为130 nm的胶乳与碳化二亚胺、N-羟基丁二酰亚胺和内皮抑素抗体共价结合得到致敏胶乳。致敏胶乳的最佳浓度为0.3%,波长为510 nm条件下检测,PEG 6000用量为2.5%,样品加样量为8 μL,防腐剂选择0.05% NaN_3,R1试剂与样品反应5 min后加入致敏胶乳后37℃反应10 min进行检测,检测到的吸光度值变化范围大且区分度好。转铁蛋白在抗菌、杀菌以及肿瘤和癌症防治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为了能够更方便地检测转铁蛋白浓度,希望能够研制出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转铁蛋白试剂盒。本研究以含转铁蛋白基因的质粒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用Xho ⅠNde Ⅰ分别对目的基因及表达载体pET28a进行双酶切获得目的片段和线性质粒。在T4连接酶作用下连接,构建成含转铁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为转铁蛋白表达纯化、制备抗体及试剂盒的制备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内皮抑素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转铁蛋白 载体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92-3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10
- 第一章 综述10-27
- 1.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进展10-11
- 2. 内皮抑素的发现11-12
- 3. 内皮抑素的生物学结构12
- 4. 内皮抑素的分布12-13
- 5. 内皮抑素的生物学功能13-14
- 5.1 内皮抑素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作用13
- 5.2 内皮抑素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13
- 5.3 内皮抑素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13-14
- 6. 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14-16
- 7. 内皮抑素存在的问题16-17
- 8. 恩度(endostar)17-19
-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9-21
- 参考文献21-27
- 第二章 人内皮抑素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27-44
- 1. 引言27
- 2. 材料和方法27-32
- 2.1 材料27-28
- 2.2 方法28-32
- 3. 结果与分析32-41
- 3.1 ELISA检测重组人内皮抑素抗体的标准曲线32
- 3.2 胶乳原液稀释标准曲线32-33
- 3.3 胶乳颗粒粒径的选择33-34
- 3.4 胶乳浓度的选择34-35
- 3.5 波长的选择35-37
- 3.6 不同加样量的比较37
- 3.7 不同反应时间的比较37-38
- 3.8 PEG6000与PEG2000的比较38
- 3.9 PEG6000浓度的选择38-39
- 3.10 NaN_3与PC 300的比较39
- 3.11 HITACHI 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9-40
- 3.12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重组人内皮抑素试剂盒40
- 3.13 酵母表达的重组人内皮抑素浓度的检测40-41
- 4. 讨论41-43
- 参考文献43-44
- 第三章 转铁蛋白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的初步研究44-58
- 1. 引言44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44-51
- 2.1 材料44
- 2.2 主要试剂44-45
- 2.3 主要仪器45
- 2.4 转铁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45-51
- 3. 结果51-56
- 3.1 Tf基因PCR电泳结果51
- 3.2 pET28a质粒及TfPCR模板质粒电泳结果51-52
- 3.3 Tf基因PCR产物酶切、pET28a质粒酶切52
- 3.4 重组质粒的鉴定52-56
- 4. 讨论56-57
- 参考文献57-58
- 第四章 依诺沙星抗肿瘤新适应症研究58-69
- 1. 引言58-59
- 2. 材料方法59-65
- 2.1 材料59-60
- 2.2 细胞培养60
- 2.3 CCK-8检测依诺沙星对细胞活力的影响60-61
- 2.4 siRNA的转染61-62
- 2.5 细胞总RNA的提取62-63
- 2.6 逆转录PCR(RT-PCR)63
- 2.7 荧光定量PCR(qPCR)63-65
- 3. 结果65-67
- 3.1 CCK-8检测依诺沙星对BGC-803,HB2细胞活力的影响效果65-66
- 3.2 BGC-803细胞VEGF-mRNA、HB2细胞bcl-2-mRNA相对表达量66-67
- 4. 讨论67-68
- 参考文献68-69
- 附录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维,尹宜发,邹立勇,胡远强;内皮抑素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医学综述;2005年07期
2 夏红强;楼谷音;;内皮抑素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07年08期
3 靳晨亭;陆蕙;;内皮抑素及其与心血管病的关系[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年04期
4 肖芳芳;黄宇戈;;内皮抑素与肺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09期
5 俞英欣,刘瑞,赵德化,刘俊山;内皮抑素的抗肿瘤作用展望[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年05期
6 ;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抑癌效果观察[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冯怡;内皮抑素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8 刘文华,董文度,徐根兴,刘新卷,傅更锋,张敏华,骆云,樊燕蓉,MA Jin-ping,LI Jie,REN Min-dong;口服转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制剂对肺癌的疗效[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徐立春,陈志琳,张育,孙振华,陈平,刘晓丹,卜平;抗肿瘤的人重组内皮抑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10 王朱逸,王瑶;内皮抑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红;张翊;绕春明;王军志;;内皮细胞迁移法定量测定内皮抑素生物学活性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许焕丽;王凤山;;内皮抑素的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谭海宁;王凤山;凌沛学;;内皮抑素及其对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谭海宁;王凤山;;内皮抑素的硫酸肝素修饰及二级结构与活性研究[A];中国药学会全国多糖类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谭海宁;王凤山;凌沛学;;内皮抑素及其对多种肿瘤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高慧棋;杨志杰;李勇;;内皮抑素基因联合~(32)P胶体对大鼠种植癌的抑制作用[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冯怡;许伟利;马清钧;;人ANG-EN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王东之;毛威;戴金;黄兆铨;陈民利;倪桂宝;;内皮抑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申宝忠;黄涛;王凯;王可铮;李任飞;张同;王丹;;光学分子成像监测内皮抑素基因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季怡萍;夏敏;王群;;MALDI-TOF-MS法对重组人内皮抑素蛋白分子质量测定[A];200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维;班丽丽;内皮抑素治疗肿瘤喜中有忧[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刚;腺病毒介导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小鼠肺癌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冯玉梅;内皮抑素及其噬菌体模拟肽抑制新血管形成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3 杨珉;内皮抑素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晓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膀胱癌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王晓燕;重组内皮抑素及重组α-干扰素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及肿瘤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6 段薇;葡萄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凌春华;内皮抑素基因转移联合电离辐射对肺腺癌的实验性治疗及相关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于音;内皮抑素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陈雄;携带内皮抑素基因增殖型腺病毒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牛牛;联合用药在肺癌抗血管治疗中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玮;内皮抑素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和糖化白蛋白酶法检测试剂盒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徐榕苑;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焱;重组人内皮抑素、转铁蛋白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綦霞;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5 黄晓华;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突变体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6 李招娜;低分子肝素化内皮抑素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宋霞;内皮抑素基因非病毒载体肌肉注射联合电脉冲体内转染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李超鹏;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体外实验[D];四川大学;2006年
9 邵杰;内皮抑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朱伟;内皮抑素及其修饰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5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6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