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 糖水偏好 强迫游泳
【摘要】: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抑郁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电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对照组(C组)、PTSD组、CUS组、PTSD+CUS组(P+C组)。在1、7、14、21天测量大鼠体重,并行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实验,在7、14、21天做条件性恐惧实验。结果:与C组相比,CUS组和P+C组体重增加缓慢,PTSD组体重正常。CUS组于第21天出现糖水消耗比例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C组于第14天即出现上述抑郁表现。条件性恐惧实验中,PTSD组与PTSD+CUS组僵直时间显著增加,CUS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更易产生抑郁表现。
【作者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 糖水偏好 强迫游泳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300946)
【分类号】:R749.5;R-332
【正文快照】: 前言抑郁症是一种多样性的、普遍存在的精神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7%[1],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者抑郁症发病率明显增高[3],然而,现在却没有一种很好的模型来研究PTSD与抑郁症的共病。PTSD动物模型主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8期
2 何恩忠;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4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1998年05期
3 杜建政,马胜祥,朱新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4 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张宏斌,胡淑芳,王晓峰,张彦,马文涛,吴兴曲,王蓉蓉;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1期
5 杨艳杰;张媛媛;乔正学;邱晓惠;杨秀贤;王琳;;地震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6 张亚林;陈绥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7 孟玲;杨永强;迟瑞;;早期心理干预预防交通事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J];武警医学;2014年03期
8 张素玲;孙月吉;林春雷;蒋大伟;林铁梅;;烧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8期
9 邱育平;张业祥;王艳琴;肖黄宜;孙玲;魏波;;江西省万载县芳林小学爆炸案幸存小学生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中学生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德娇;;癌症幸存者创伤后成长领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蜜;徐菲菲;李玉珍;宋丹丹;陶天琪;王晓y=;李冬;刘秀华;;创伤后应激障碍致大鼠心血管及微循环改变的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大会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邋赵丞智;处理好情感,莫让哀痛滞留[N];健康报;2008年
2 陈燕琳;关注创伤后的心理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周峰 吴春华;地震伤员急需心理关怀[N];健康报;2009年
4 本报首席记者 曹政;心理干预:治疗看不见的伤害[N];健康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震平;严重创伤对细胞免疫和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意义[D];重庆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益阳;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涵;254例农村自杀遗族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婷;重庆地区小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卫生状况和需求调查[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孙n,
本文编号:719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1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