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ASP-1蛋白佐剂功能区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增效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0:49

  本文关键词:ASP-1蛋白佐剂功能区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增效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SPPR 佐剂活性功能区 佐剂活性 机制研究


【摘要】:ASP-1蛋白(Activation-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1,活化相关的分泌蛋白)是人体寄生虫-盘尾丝虫分泌的一种非毒素类蛋白。研究发现ASP-1与多种模式抗原共同免疫时能诱导Th1型偏倚的Th1/Th2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佐剂活性。但重组表达的ASP-1全长蛋白存在稳定性差且免疫原性过强等问题,可能影响其佐剂活性作用发挥,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ASP-1蛋白的结构特征,设计佐剂活性功能区并进行重组表达,获得免疫原性弱同时保留ASP-1佐剂活性功能区的重组蛋白;并分析其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免疫增效作用和机制。 研究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SP-1的结构及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分析,设计功能区ASPPR,经密码子优化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利用Ni2+亲和层析纯化蛋白,以浓度梯度透析方法复性;对获得的ASPPR活性蛋白进行稳定性、免疫原性分析;并以蛋白(OVA、HBsAg)和多肽抗原(HIV四分支肽、HIV1-Pep5)为模式抗原进行动物实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ELISPOT检测细胞免疫应答情况,系统评价ASPPR的佐剂活性。通过以流式细胞术为基础的结合试验,及体外激活小鼠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探讨其佐剂活性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设计了保留PR-1保守结构域的功能区ASPPR (10-153aa),其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量为16kD,与ASP-1相比,ASPPR更容易复性,复性率是其3倍,且稳定性更好。ELISA检测发现小鼠血清中抗ASP-1抗体是抗ASPPR抗体的近30倍。体内研究表明,ASPPR可以显著提高蛋白和多肽类抗原的免疫原性,产生IgG抗体及其亚类水平和ASP-1组相似,且分泌IFN-3和IL-4的T细胞数量和ASP-1刺激组相当。ASPPR在体外优先结合小鼠的B细胞、巨噬细胞,并刺激小鼠脾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IFN-3、IL-6及调节性因子IL-10。 研究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免疫原性弱同时保留佐剂活性的ASPPR蛋白。与ASP-1相比,ASPPR具有复性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ASPPR显著增强机体产生Thl型偏倚的Th1/Th2型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其佐剂活性和ASP-1相似。ASPPR通过结合并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3、IL-6及IL-10)而发挥佐剂活性。并最终确定ASP-1的佐剂活性功能区位于35-153aa。 本研究为深入探索ASP-1的佐剂活性功能区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ASPPR 佐剂活性功能区 佐剂活性 机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符号说明10-11
  • 1 绪论11-15
  • 2 ASP-1佐剂活性功能区ASPPR的设计、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15-33
  • 2.1 材料与方法15-20
  • 2.2 实验结果20-30
  • 2.2.1 ASP-1的预测分析及ASPPR的设计20-24
  • 2.2.2 ASPPR在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表达及鉴定24-28
  • 2.2.3 ASPPR蛋白特性分析28-30
  • 2.3 讨论30-33
  • 3 ASPPR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免疫增效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33-49
  • 3.1 材料与方法33-37
  • 3.2 实验结果37-43
  • 3.2.1 以OVA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37
  • 3.2.2 以重组蛋白HBsAg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37-39
  • 3.2.3 以HIV四分支肽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39-40
  • 3.2.4 以HIV1-Pep5多肽为模式抗原的ASPPR免疫增效作用研究40-42
  • 3.2.5 ASPPR的作用机制研究42-43
  • 3.3 讨论43-49
  • 4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表1 主要仪器设备55-56
  • 附录2 主要液体试剂56-61
  • 综述61-69
  • 参考文献66-69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69-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学泰,谢溱,马瑞君;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77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7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