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琥酯联合头孢曲松钠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蒿琥酯联合头孢曲松钠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蒿琥酯 头孢曲松钠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活性 内毒素 白介素
【摘要】:目的观察青蒿琥酯联用头孢曲松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纸片法和液体稀释法检测单独应用青蒿琥酯及与头孢曲松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活性,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最小致死量(MLD)建立小鼠感染模型,分为对照组(0.9%NaCl溶液),菌液组,青蒿琥酯组,头孢曲松钠组,联合应用组一[菌液+15mg/(kg·d)+200mg/(kg·d)]及联合应用组二[菌液+30mg/(kg·d)+200mg/(kg·d)],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检测受试小鼠的血液细菌清除情况及小鼠血清内毒素(LPS)和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单独应用青蒿琥酯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及临床分离株均无抑杀作用,单独应用头孢曲松钠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和分离株的MIC值分为156.25和312.5μg/ml,MBC值分别为312.5和625μg/ml;其中以3mg/ml青蒿琥酯联用1/8 MIC头孢曲松钠对临床分离株的协同作用最强,FIC指数达到0.125,以23.44μg/ml青蒿琥酯联用1/4MIC头孢曲松钠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的FIC指数达到0.2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和头孢曲松钠联用组血液细菌数量分别为(180±20)CFU/ml和(163±25)CFU/ml,明显低于菌液组(960±53)CFU/ml(F=486.53,P0.01)和头孢组(300±20)CFU/ml(F=34.907,P0.01)。在观察期内,青蒿琥酯联合头孢曲松钠组小鼠血清IL-17含量24h时[(151.5±20.3)pg/ml,(197.8±12.8)pg/ml]达到最高峰,与菌液组(87.5±5.2)pg/ml和头孢治疗组(120.1±20.2)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h=45.831,P0.01,F48h=12.183,P0.01,F24h=14.003,P0.01,F48h=8.378,P0.05)。观察后期48h联合用药组小鼠血清LPS水平[(46.9±5.0)EU/L,(15.4±1.6)EU/L]与菌液组(57.2±3.4)E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073,P0.01),与头孢治疗组(37.4±14.3)E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43,P0.05)。各组LPS水平,IL-17水平,菌量水平基本一致。结论体内和体外联合应用青蒿琥酯和头孢曲松钠均可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协同抗菌效应。
【作者单位】: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青蒿琥酯 头孢曲松钠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活性 内毒素 白介素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041075)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ZR2015YL024)
【分类号】:R378.991
【正文快照】: ***The MIC of ceftriaxone sodium was 156.25μg/ml for P.aeruginosa ATCC27853and 312.5μg/ml for clinical isolates,and the MBC of ceftriaxone sodium was 312.5μg/ml for P.aeruginosa ATCC27853and 625μg/ml for clinical isolates.Three mg/ml of artesunate i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金喜;李仲兴;袁欣;柏秀菊;石忻罗;;铜绿假单胞菌对光滑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临床荟萃;2012年07期
2 金慧玲,张汝芝,高玉祥,唐素兰;青蒿琥酯抗真菌、抗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滨,刘敏,邵伟;铝合金的微生物腐蚀及预防措施[J];安徽化工;2001年04期
2 郭毅;倪晋仁;黄文;;不同方法提取烟叶中的茄尼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3 刘超祥;姜自见;朱峰;冯友建;;深山含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4 秦玉花;倪学勤;黄秀深;陈继兰;韩玉萍;张天娥;徐薇;;2株芽胞杆菌饲喂小鼠的安全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5 薛密;王倩;王海涛;谢明杰;;10味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6 张永勤;王哲平;孙岩;詹志春;;多糖水解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7 陈秋红;孙梅;匡群;施大林;张维娜;刘淮;胡凌虹;何义进;谢骏;;益生菌酪酸菌CB-7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8 柯丽霞;松乳菇的抗菌活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周志龙;谈药品生产与洁净技术[J];安徽医药;2003年02期
10 许光;氯霉素滴眼液质检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方法的改进[J];安徽医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立丽;蒋卓勤;;紫苏的保健功效及应用研究进展[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东文;李子鸿;李怀国;蔡丽云;;新伤去瘀冻干颗粒的药效学研究[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丁丽仙;刘海红;翟婷婷;孟昱琼;;盆炎清灌肠剂药效学实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卢国勇;孟江;许舒娅;陈磊;梁慧超;林志豪;;干姜“炒炭存性”质量标准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娴;卫向龙;石延榜;李凯;田连起;张振凌;;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敏;王建发;林玉才;孙东波;杨颗粒;武瑞;;中药复方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药效学研究[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滕红丽;余胜民;梅之南;王元华;;瑶医特色庞桶药浴散剂安全性实验研究[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郑梅生;朱琳;郑云菊;;中药玉夏胶囊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降压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王世彪;何继红;杨军英;杨铖;;三仙脱力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旭辉;李铁民;张玲;;垃圾渗滤液高效复合降解菌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楚淘;基于JAK-STAT、SOCS信号通路探讨心痛舒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蒋蕾;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汤)对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树明;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的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于定荣;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龚志华;茯苓辐照降解及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代敏;TCMAI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蒋伟哲;猫豆产业链支撑技术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冯超;益宫胶囊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崔霞;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体质特点暨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郑佑君;芍药甘草汤加味对慢性前列腺炎疼痛症状的临床观察及止痛机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曼;黑豆红花色苷的优化提取及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芳芳;自私葶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商李超;四逆汤预干预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吉祥;一株产石杉碱甲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恒;中药“复方黄连散”防治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邵长江;芪归胶囊的临床前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刘利敏;藏药短管兔耳草总黄酮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董娜;立脂消降脂胶囊对高血脂大鼠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李月;益心定悸方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刘博;益心定悸方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心肌组织Ca~(2+)-Mg~(2+)-ATPase活性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其斌,金慧玲;青蒿琥酯治疗皮肤病90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2 高玉祥;青蒿琥酯免疫作用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3 陈丽芳;微生物与特应性皮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4 王奇军;孙长贵;;临床常见念珠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J];检验医学教育;2004年Z2期
5 林麟,周淑华,邵长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5期
6 葛宜和;赵彦宏;陈丽娟;缪静;温鲁;;藤黄绿脓菌素的自诱导及假单胞菌M18抗生物质代谢相关性初步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7 关洪全,杨淑芝;石膏样毛癣菌LZY8905株所致体癣模型及其在药物研究中应用探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年06期
8 董海新;李晓哲;;医院内念珠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年11期
9 李湘民,胡白石,许志刚,T.W.MEW;拮抗细菌菌株Pseudomonas fluorescens 7-14在水稻植株上的时间、空间定殖型[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5期
10 黄健宇;赖在真;杜玲;徐鸿绪;;医院感染光滑念珠菌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江红;青蒿琥酯的药理研究纂要[J];中医药学刊;2003年09期
2 吴国东,周慧君;青蒿琥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3 王国江,顾军,张海清;青蒿琥酯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4 张燕萍,黄轶昕,梁幼生,许永良,杨坤,洪青标,姜玉骥,奚伟萍,朱荫昌;青蒿琥酯与吡喹酮联用对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度家兔的治疗效果[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年03期
5 刘旭;;青蒿琥酯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22期
6 陈雪松;李宗吉;张美娟;季e鹲,
本文编号:989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8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