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PCI术后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PCI术后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冠心病 PCI术后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测 一氧化氮 炎症因子 中医辨证
【摘要】: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内皮细胞作为全身血管的第一道屏障,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及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多种危险因素可通过各种机制参与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损伤后的内皮细胞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成为动脉粥样化进展的关键环节。检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法很多,其中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测(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贯穿冠心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外周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有明确的相关性。FMD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对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缺乏大规模的数据及统一的标准。中医中药可通过多靶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为防治冠心病提供了新思路。综述二主要论述了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的优点及不足,系统地总结了现代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的病机特点,以期中西医两种治疗方式可以取长补短,共同为防治冠心病做出贡献。二、临床研究研究一目的:通过检测FMD及血清NO含量,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寻找FMD预测冠心病的最佳界值。为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可用于早期筛查冠心病提供临床依据。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化验指标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能推进中医辨证客观化的进程。方法:纳入临床疑似冠心病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共130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病史,采集中医症状辨证分型,并计算血瘀证,气虚证积分。于入院后第2天早晨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化验相关指标。对入组患者于造影术前晨起行FMD检测,冠脉造影由中日友好医院导管室专职医师完成。根据造影结果将入组病例分为冠心病组(CHD组)及非冠心病组(NL组)。根据病变范围将CHD组及NL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亚组,分析FMD、血清NO浓度及相关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寻找FMD诊断冠心病的最佳界值,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同时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临床指标与冠心病气虚证、血瘀证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并用统计包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FMD、NO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Hcy升高(P0.0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FMD及NO对冠心病有显著预测价值FMD(OR:0.182 95%:CI0.068-0.487 P0.01), NO (OR:0.892 95%:CIO.808-0.984 P0.05)。绘制ROC曲线,FMD诊断冠心病的最佳界值为6.05%,曲线下面积为0.931。此时FMD诊断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80.4%,阳性预测值为87.8%,阴性预测值为85.4%,诊断符合率为86.9%。2、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糖化血红蛋白:多支病变组正常组(P0.01),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空腹血糖:多支病变正常组(P0.05); Hey: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均高于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均P0.05);SOD:冠脉硬化组及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P0.05),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P0.01); HDL-C:正常组及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P0.01);FMD:正常组冠脉硬化组(P0.05),正常组单支病变组(P0.01),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P0.05);N0: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单支病变组(均P0.05),正常组及冠脉硬化组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相对于正常组,多支病变组糖尿病人数、吸烟人数、收缩压均升高,SOD降低(均P0.05)。FMD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700,PO.01),线性回归模型方程R2=0.29, Gensini评分=75.501-11.186×FMD; NO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5160,P0.01),线性回归模型方程R2=0.204,Gensini评分=93.304-1.159×NO; FMD与NO呈正相关性(r=0.479,P0.01)。3、冠心病组中医证素:血瘀证气虚证气滞证痰湿证。正常组中医证素:则气滞证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积分与FMD、NO呈负相关性(r=-0.594,-0.290,分别P0.01、P0.05);血瘀证积分与Gensini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明显正相关性(r=0.688,0.361,0.358,分别P0.01, P0.01, P0.05);气虚证积分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呈正相关性(r=0.353,0.443,分别P0.05,P0.01)。结论:1、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病变范围越大,FMD及NO值越小,血管内损伤越重;FMD预测冠心病的最佳界值为6.05%。2、血压升高、血糖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SOD及HDL-C降低可能为冠心病发病、进展的危险因素。3、血瘀证越重,内皮损伤越重,冠脉病变越重。血糖升高可能与血瘀证相关。研究二目的:通过分析PCI术后患者冠脉造影复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与冠脉病变进展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为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可用于评估PCI术后病情转归提供依据,进而帮助临床工作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干预治疗,防患于未然。方法:选取PCI术后于中日友好医院住院复查造影的患者共51例,采集基本资料,入院后第2天晨起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化验相关指标。入组患者于术前晨行FMD检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非靶血管斑块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的27例患者的归为(冠脉进展组);造影结果较前无改变的24例患者归为(非进展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探讨FMD及炎症因子与冠脉病变进展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并用统计包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冠脉进展组多支病变人数、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非进展组(均P0.05),冠脉进展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人数、Hs-CRP、TNF-α、IL-6非进展组(均P0.01),冠脉进展组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非进展组(P0.05)。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各个危险因素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发现,TNF-a、空腹血糖、多支病变与冠脉病变进展有正相关性(r=0.439,0.298,0.248, P0.01, PO.05,P0.05)。FMD与冠脉进展呈负相关性(r=-0.579,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NF-α与冠脉进展呈正相关(OR:1.052 95%:CI1.007-1.100 P0.05), TNF-α对冠脉进展可能有独立的预测价值。2、UAP组收缩压SAP组(P0.05),UAP组冠脉病变进展人数、Hs-CRP、TNF-α IL-6SAP组(均P0.01), UAP组FMDSAP组(P0.05)。控制慢性冠脉病变进展对各危险因素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发现IL-6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相关性(r=0.8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6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OR:1.13995%:CI 1.006-1.297 P0.05), IL-6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有独立的预测价值。3、SAP非进展组FMDSAP进展组,SAP非进展组FMDUAP进展组(P0.01),说明FMD对预测病情转归有一定的价值。结论:1、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冠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其中,TNF-α升高与冠脉病变进展有关,急性心血管事件易损斑块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IL-6升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测价值可能更大。2、FMD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估优于血清NO;血管内皮功能与PCI术后病情转归有相关性。通过检测FMD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对预测PCI术后斑块进展、支架内再狭窄、急性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价值,可用于PCI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
【关键词】:冠心病 PCI术后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测 一氧化氮 炎症因子 中医辨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目录】:
- 摘要7-11
- ABSTRACT11-16
- 符号说明16-18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8-43
- 综述一 血管内皮与冠心病18-33
- 1 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18-19
- 2 内皮细胞的病理19-21
- 3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21
- 4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测21-23
- 5 内皮功能障碍贯穿冠心病全程23-26
- 6 中药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机制26-27
- 7 展望27-28
- 参考文献28-33
- 综述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33-43
- 1 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认识33-35
- 2 对冠心病目前西药治疗的认识35
- 3 对中医冠心病治疗的认识35-40
- 4 问题与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3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3-90
- 前言43-45
- 临床资料45-90
- 研究一 血管内皮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45-74
- 1 研究目的45
- 2 研究对象45-46
- 2.1 来源45
- 2.2 纳入标准45
- 2.3 排除标准45-46
- 3 研究方法46-50
- 3.1 信息调查表设计46
- 3.2 一般资料46
- 3.3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查46-47
- 3.4 冠状动脉造影47-48
- 3.5 西医诊断标准48
- 3.6 中医诊断标准48-50
- 4 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方法50-51
- 5 结果51-65
- 5.1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51-52
- 5.2 病变亚组间比较52-57
- 5.3 多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57
- 5.4 FMD、Gensini积分、血清NO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57-58
- 5.5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58-60
- 5.6 FMD诊断冠心病的最佳界值60-61
- 5.7 FMD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61-63
- 5.8 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63-64
- 5.9 冠心病血瘀证积分与各项目的相关性分析64
- 5.10 冠心病气虚证积分与各项目的相关性分析64-65
- 6 讨论65-72
- 6.1 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65-66
- 6.2 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66-70
- 6.3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70-72
- 6.4 冠心病气虚证与血管内皮功能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72
- 7 结论72
- 8 小结72-74
- 研究二 PCI术后病情转归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74-90
- 1 研究目的74
- 2 研究对象74-75
- 2.1 来源74
- 2.2 纳入标准74
- 2.3 排除标准74-75
- 3 研究方法75
- 3.1 一般资料采集75
- 3.2 样本采集75
- 3.3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检测75
- 3.4 冠状动脉造影75
- 4 诊断标准75-76
- 5 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方法76
- 6 结果76-85
- 6.1 冠脉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一般资料比较76-77
- 6.2 冠脉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相关指标比较77-78
- 6.3 冠脉进展组与非进展组FMD及血清NO比较78-79
- 6.4 冠脉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炎症因子比较79-80
- 6.5 TNF-α对PCI术后冠脉病变进展的预测价值80-81
- 6.6 各危险因素与病变进展的相关性81-82
- 6.7 UAP组与SAP组相关资料比较82-83
- 6.8 UAP组与SAP组FMD及炎症因子比较83
- 6.9 IL-6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测价值83
- 6.10 各危险因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83-84
- 6.11 交叉分组间FMD比较84-85
- 7 讨论85-89
- 7.1 导致冠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85-86
- 7.2 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因素86-88
- 7.3 FMD对冠心病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88
- 7.4 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优于血清NO88-89
- 8 结论89
- 9 小结89-90
- 结语90-91
- 参考文献91-97
- 附录97-104
- 致谢104-105
- 个人简历1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柳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及防治进展[J];河北医药;2015年05期
2 刘俊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2期
3 张留弟;李群益;施孝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4年23期
4 罗明华;王贺;关怀敏;;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4年10期
5 李春岩;史载祥;;心血管疾病气陷血瘀病机探讨[J];中医杂志;2014年20期
6 沈云峰;胡远贵;张洪波;田强;;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J];微循环学杂志;2014年03期
7 毛文星;李冰;王志梅;高晓飞;陈绍良;;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19期
8 辛兴利;徐泽升;;药物洗脱支架与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年06期
9 PENG Hao;HAN Shu Hai;LIU Hai Ying;Vasisht CHANDNI;CAI Xiao Qing;ZHANG Yong Hong;;Relationship of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ith Risk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People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年10期
10 董亮;何永志;王远亮;董志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1087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08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