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绞痛患者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05 12:15
【摘要】: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AP患者58例(观察组)和健康者44例(对照组)。监测并比较2组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脉波传播速度(PWV)、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对照组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RIPC前后收缩压(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脉压(PP)、增强压(AP)、三角指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IPC前后SBP、C-SBP、PP、AP、高频(HF)、总功率(TP)的改变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能降低SAP患者SBP并改善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具有抗心绞痛效应。
[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 o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 58 SAP patients (observation group) and 44 healthy persons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Cardiovascular parameters (blood pressur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pO2), pulse propagation velocity (PWV),) arterial stiffnes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HRV) were monitor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RIPC.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rdiovascular clinical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RIPC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entral arter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SBP) of (SBP), before and after RIPC and the (AP), triangle index of (PP), enhanced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SBP,C-SBP,PP,AP, was high before and after RIPC i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changes of total power (TP) of frequency (HF),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RIPC can reduce SBP and improve arterial stiffnes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SAP patients.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分类号】:R5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动脉僵硬度——心血管危险的新标志物[J];社区医学杂志;2006年14期

2 李永泉;洪永强;刘康;芦娜;王敏;王宏宇;;中国南北方人群动脉僵硬度的比较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空腹血糖水平与动脉僵硬度相关[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0期

4 杜大勇;李运田;赖晓辉;黄海;李末言;;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僵硬度、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09期

5 杨学礼;;儿时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改善成年后动脉僵硬度[J];生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6 褚稳稳;吴秀萍;;动脉僵硬度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7 王蕾;张兴道;龙岩君;齐景翠;张潇;刘永铭;;超重/肥胖青年人动脉僵硬度变化[J];中国循环杂志;2012年05期

8 王宏宇,胡大一;重视动脉僵硬度和大动脉功能检测早期发现血管病变[J];中国医药导刊;2003年05期

9 廖杨,罗开良;动脉僵硬度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5年08期

10 Lemogoum D.;Van Bortel L.;Leeman M.;朱冰坡;;吸烟后动脉僵硬度和波反射的种族差异[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艳凯;杨立沛;王国兴;;血糖异常冠心病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郑瑾;叶平;骆雷鸣;苗冬梅;吴红梅;;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A];第11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陈晓平;王斯;;动脉僵硬度与体位性血压改变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马伟红;卜培莉;王秀玲;刘榕;刘军妮;李昌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尿肌酐比与股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5 张剑;万颖;杨小霞;;心率变异性与年龄关系的研究[A];全国疑难病症诊疗思路与方法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林仁勇;陈俊琦;肖慧玲;曲姗姗;黄泳;;正常人心率变异性研究概况[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7 李莉;谢晋湘;刘力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研究[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8 李程;吴国强;;心交感与心迷走的相互作用对心率变异性非线性特性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启;贾敏江;赵南平;张阳阳;;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价值[A];全国第五届心功能、第二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范标;;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关系探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宏宇 方彤;动脉僵硬度——心血管危险的新标志物[N];健康报;2006年

2 于娜;专家指出: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病预后密切相关[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丁发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队列研究及机制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郑瑾;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杜冰;主动脉旁脂肪组织释放IL-6增加LDL受体缺陷小鼠动脉僵硬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苗冬梅;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及其与动脉僵硬度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5 陈柯萍;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6 王志广;五聚素3及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涛;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岳天虹;非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晓燕;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常琼;动脉僵硬度在高海拔地区不同疾病间的比较分析[D];青海大学;2013年

5 夏小琦;无创动脉僵硬度检测对评价心功能不全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6 胡云辉;新疆地区汉族动脉僵硬度的调查及踝臂脉搏波速度危险因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利敏;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8 于恩泽;脉率变异性替代心率变异性的可行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9 林若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自然衰老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卜荣生;冠脉慢血流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53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253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b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