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7 06:11
【摘要】:目的探讨高氧暴露对院内心脏骤停并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了解在进行心肺复苏后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动脉高血氧的发生率,探索高氧暴露对患者院内生存及生存状态的影响,为临床工作中对心肺复苏后患者机械通气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17年收住我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内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的患者心脏骤停后第1个24h内的时间加权平均PaO_2将患者分为低血氧组60mmHg、正常血氧组60-120mmHg、轻度高氧组120-200mmHg、严重高氧组≥200mmHg。主要结局指标为院内生存;次要结局指标为24h神经功能预后和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运用SPSS软件,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讨平均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对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113例患者,其中低血氧组9例,正常血氧组43例,轻度高氧组46例,严重高氧组15例。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性别、年龄、初始心律、基础疾病、CPR持续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中院内存活49例,占研究人群的43.3%;24h良好神经功能预后15例,占研究人群的13.3%;出院时良好神经功能预后12例,占研究人群的10.6%。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与正常血氧组(PaO_2 60-120mmHg)患者相比,低血氧(PaO_260mmHg)和严重高血氧(PaO_2200mmHg)均是患者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OR 0.005 95%CI(OR0.005 95%CI(0.000,0.209)P=0.005;OR 0.062 95%CI(0.010,0.401)P=0.004),轻度高血氧(PaO_2 120-200mmHg)与患者的院内生存无明显相关性(OR 0.490 95%CI(0.121,1.990)P=0.319);低血氧、轻度高氧及严重高氧与患者24h神经功能状态预后无明显相关性(OR 0.000 P=0.999;OR 0.75495%CI(0.134,4.250)P=0.749;OR 2.414 95%CI(0.234,24.944)P=0.460);与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状态预后无明显相关性(OR 0.000 P=0.999;OR 2.67695%CI(0.243,29.456)P=0.421;OR 0.541 95%CI(0.087,3.371)P=0.510)。合并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与正常血氧相比,低血氧和严重高血氧仍然是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OR 0.026 95%CI(0.002,0.352)P=0.006;OR 0.099 95%CI(0.010,0.956)P=0.046),轻度高血氧与院内生存无明显相关性(OR 0.65295%CI(0.015,28.899)P=0.825);低血氧、轻度高氧及严重高氧均与患者24h神经功能状态预后无明显相关性(OR 0.000 P=0.999;OR 0.680,95%CI(0.015,30.319)P=0.842;OR 0.291,95%CI(0.026,3.213)P=0.314);低血氧、轻度高氧及严重高氧均与出院时神经功能状态预后无明显相关性(OR 0.000,P=0.999;OR 0.210 95%CI(0.001,70.243)P=0.599;OR 0.001 95%CI(0.000,17.799)P=0.158)。结论1.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低血氧和严重高血氧是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轻度高血氧与院内生存无明显相关性;低血氧、轻度高血氧和严重高血氧与24h及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合并呼吸道疾病患者,低血氧和严重高血氧是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低血氧、轻度高血氧和严重高血氧与24h及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3.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氧合管理,维持PaO_2在60-200mmHg之间是合理的。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1.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如冬;;不要忽略突发性心脏骤停的信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6年12期

2 高连义;朱俊;;提高和改进院前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救治成功率的急救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61期

3 张锋;王春梅;;亚低温疗法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7年02期

4 陈司宇;;“痛感新闻”的背后[J];科幻画报;2018年03期

5 吴黛英;;我和婆婆[J];小说林;2017年05期

6 郭连江;周丽梅;;心脏骤停的诊断和抢救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3期

7 肖志茹;马丽超;杜杰;李姣媛;;心脏骤停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23期

8 李森国,张淑英;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4例体会[J];山东医药;2003年04期

9 朱巍,郭微;心脏骤停抢救成功5例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10 樊玉林,张来军;死于心脏骤停的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J];中国社区医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敏;陈志刚;;院前救治596例心脏骤停患者特点分析[A];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第二届编委会会议暨2015江苏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博览会学术论文集[C];2015年

2 金静芬;;院内心脏骤停,你准备好了吗?[A];2014浙江、江苏两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3 孙伯青;;心脏骤停88例复苏临床分析[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新超;;心脏骤停后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韦晓敏;;手法抢救心脏骤停成功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6 周承民;李枣昆;周晖;;纳络酮在救治心脏骤停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杨林;刘励军;赵旭明;;亚低温对心脏骤停患者多脏器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强新华;周立新;李轶男;誉铁鸥;;心脏骤停后综合症优化治疗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沈清来;;较长时间心脏骤停四例复苏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10 徐惠梁;陆峰;管敏;徐绍春;;123例心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的回顾性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颐;有效预测心脏骤停[N];经济日报;2017年

2 陈金伟;早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治心脏骤停[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王立祥邋孙鲲 鲍文;心脏骤停如何施救[N];健康报;2007年

4 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心脏骤停“救命神器” 听语音提示就能操作[N];苏州日报;2018年

5 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医院 刘江峰;心脏骤停别等医生[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张向阳;心脏骤停干预措施,哪些不宜常规用?[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江波;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你也行[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张永;心脏骤停的家庭急救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刘飞;面对心脏骤停 拿什么拯救你?[N];健康报;2014年

10 记者 高原;心脏骤停或与基因变异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桥;脂氧素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功能不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赵智刚;蒽贝素对心脏骤停模型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张和华;胸阻抗信号监测心肺复苏质量的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4 黄雷;成人心肺衰竭患者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宋凤卿;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负面效应及低温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黄凯滨;格列本脲在大鼠窒息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7 丁力;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6年

8 张东;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伟;高渗盐溶液干预对心肺复苏后小型猪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潘昊;外源性硫化氢对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平均动脉压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年

2 赵桃;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年

3 张e,

本文编号:2630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30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