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基因型-表型-病理改变的关联分析及转录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6:49
【摘要】: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也是造成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该病在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表型等特征上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该疾病主要的致病基因是编码肌小节蛋白的8个关键基因,其中编码肌球蛋白重链(MYH7)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的基因影响范围最广。既往研究表明,基因型与HCM患者的特定表型相关,但仍不确定其与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且HCM致病机制的相关调节网络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研究基因型对临床表型、病理改变以及疾病转录组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主要对193例基于基因组合(panel)测序及173例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样本进行分析,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的指南(ACMG)将所有罕见变异位点的致病性分为6类,致病(P)、可能致病(LP)、临床意义不明(VUS)、可能良性和良性以及VUS-LP(表示仅缺少一条支持性证据就可升级为可能致病的变异位点);并对基因型与HOCM临床表型、以及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未成年患者进行单独的检测分析。此外,选取30名不同基因型(MYBPC3组、MYH7组和无变异组)的HOCM患者室间隔切除术后的得到的左心室心肌组织,并与9名健康供体的做对照,从组织中提取RNA进行的RNA测序(RNAseq),并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性表达的基因、lncRNA及其附近共表达的基因,根据信号通路和分子功能进行聚类分析,寻找HOCM潜在的致病机制;并对预测的异常转录本(剪接事件)进行验证。最后对特殊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在366名HOCM患者中共检出11个基因上的365个罕见变异位点,其中LP/P变异占50.5%,而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中携带VUS-LP或者LP/P的比例高达76.5%,仅有12.8%的患者不携带任何可疑的变异位点。携带变异位点的患者,不论是VUS还是LP/P,诊断年龄都比不携带任何变异位点的患者要小(P0.0001);LP/P组的左心室的后壁较薄(P=0.0009),而室间隔的最后出要明显比无变异组厚(P=0.0025),但VUS组与无变异组无统计学差异;同时LP/P组更有可能有家族史(P=0.0008)。与没有任何变异的患者相比,携带LP/P变异的患者在细胞肥大(P=0.026),心肌细胞紊乱(P=0.006)和间质纤维化(P=0.036)方面显著增加,而携带VUS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在HOCM患者的心肌组织中共鉴定出373个差异性表达的编码基因(DECG)和150个差异性表达的lncRNA基因(DELG)。这些DEG的表达水平的变异性可以在具有不同变异位点(MYBPC3,MYH7或无变异)的HOCM患者中观察到,并且在各组之间没有差异,但可以与对照组明显分成两部分。在DNA测序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机工具预测的7个剪接变异在心脏组织的RNA水平上得到验证,6个被证实导致异常剪接的发生。另外通过RNAseq数据分析也发现了 3个心肌病相关基因中的剪接事件。并对3例WES鉴定到致病变异的家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本文首次通过大规模的组织切片综合检查和Panel基因筛查,揭示了基因型的对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包括变异位点的数量和致病性,以及对组织病理学和某些表型改变的影响。这种方法不仅填补了HCM患者基因型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联,而且还有可能有助于预测临床结果。心肌组织的RNAseq结果发现,与正常的心肌组织相比,HOCM患者心肌的转录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该论文表明基因测序在HOCM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RNAseq数据联合应用会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图文】:

文库构建,分析流程,美国,测序


图1邋RNAseq实验和数据分析流程图逡逑6RNA文库构建和测序逡逑6.1试剂:逡逑Epicenter邋Ribo-zero邋rRNA邋去除试剂盒,Epicenter,美国逡逑NEBNext用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Illumina的超定向RNA文库制备试剂盒逡逑RNA邋Nano邋6000检测试剂盒,安捷伦科技,美国逡逑qubit邋ma检测试剂盒,热力科学,美国逡逑hiseq邋4000邋pe邋集群套件,illumina,美国逡逑6.2设备:逡逑NanoPhotometer邋分光光度计(IMPLEN,CA,美国)逡逑Agilent邋Bioanalyzer邋2100邋系统(Agilent邋Technology,CA,美国)逡逑Qubit邋焚光计(Thermo邋Scientific,美国)逡逑

分布情况,去重,位点,分布情况


异(31.8%)被归类为LP/P,在185例HOCM患者中出现(阳性率为50.5%);这逡逑些变异位点主要位于(81名患者中发现45个致病位点,39.1%)和MF5PC3逡逑(80名患者中发现54个致病位点,47.0%)(详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HCM逡逑拟表型综合征疾病的相关基因(兄4/7中4个,ZJMP2中1个、777?中1个和中逡逑1个)中鉴定出7个致病位点,并且其中有两个是与肌节变异同时存在的。123例HOCM逡逑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在8个关键肌小节基因及3个拟表型的基因中均未检测到逡逑VUS级别以上(含VUS)变异;其中17名患者携带多个变异位点。致病位点的详细逡逑信息和出现次数详见附录二中的表1.附录二中表2列出了参与病理分析的193名逡逑Panel测序的HOCM患者的详细临床信息和基因型结果,部分家庭成员的级联筛查结逡逑果如图2所示。逡逑3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红心;;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围术期护理[J];安徽医学;2010年02期

2 欧阳辉;张近宝;邬晓臣;丁盛;周凯;岳琴;梁瑜;刘小燕;;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手术治疗[J];四川医学;2010年12期

3 罗滨;张卫星;周钧;孟春营;尚跃;杨超;温定国;;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年05期

4 张煜;崔丽;;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1例疗效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杨克明;宋云虎;郑哲;;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年03期

6 裴强,秦永文,郑兴,丁继军;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J];新医学;2004年08期

7 王晓彦 ,戎卫海 ,韩劲草;血管定位与选择方法在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4期

8 毛鑫祥,张铸,叶萍,季清,陈阳;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例[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9 薛桓,刘旭,于艳秋;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12期

10 李昱,尹秋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间隔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云山;李丽;张敏;;床旁心脏超声揭开急性肺水肿真相——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一例[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黄海燕;肖艳;钟梅;;化学消融介入治疗1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护理[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蔡迟;王志民;闫丽荣;刘延玲;陶永康;项志敏;李一石;樊朝美;;左心室中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贾连旺;燕美兰;;美托洛尔舌下给药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血液动力学急性效应[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张明;李占全;金元哲;刘莹;袁龙;张薇薇;徐桂萍;侯平;石蕴琦;;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术后长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6 贾连旺;芦宝龙;谢湘娟;毛振华;黄淑贞;吕安康;;应用超声心动图SAMH/LVOTD比值评价体外反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血液动力学效应[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7 王睿;陈鑫;石开虎;徐明;蒋英硕;刘培生;肖立琼;;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8 王莹;;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护理[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哲;夏利民;陈安清;徐德民;杨成;赵强;;扩大Mon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心肌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10 马庆彪;;老年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12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林之樱;新法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在协和医院获成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高国起;改良术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昆仑;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基因型-表型-病理改变的关联分析及转录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刘蓉;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袁建松;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曹东芳;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围手术期心电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阿斯克尔;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诊断分析—附34例报告[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3 吴萱;6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不同间隔支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4 苏昊;老年与未成年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疗效及安全性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5 徐长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有效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易建华;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3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73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f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