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意义及主要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05-22 12:28
【摘要】:目的:探讨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意义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进行筛查,心衰组纳入50例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纳入31例除外感染的非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于入院24小时内采取外周静脉血行PCT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测,如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内毒素、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肌酐、血钠、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移基转换酶(GGT)、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等,并收集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外周水肿情况及入院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基本信息。应用SPSS23.0软件比较心衰组与非心衰组血清PCT水平的差异,比较心衰患者的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病因PCT水平的差异,并探讨除外感染的心衰患者血清PCT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PCT水平中位数为0.075ng/ml,非心衰组血清PCT水平中位数为0.040ng/ml。除外感染的心衰组血清PCT水平较非心衰组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Z=-3.664)。2.轻中度心衰组(NYHA心功能II、III级)中血清PCT水平的中位数为0.060ng/ml,重度心衰组(NYHA心功能IV级)中血清PCT水平的中位数为0.095ng/ml;重度心衰组(NYHA心功能IV级)的血清PCT水平较轻中度心衰组(NYHA心功能II、III级)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3)。3.缺血性心肌病所致心衰组PCT水平的中位数为0.080ng/ml;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衰组PCT水平的中位数为0.065ng/ml;其他心脏病所致心衰组PCT水平的中位数为0.080ng/ml。不同病因(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其他心脏病)所致患者心衰血清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530)。4.以心衰组PCT中位数0.075ng/ml为分界值,将心衰组分为PCT高水平组与PCT低水平组,进行两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结果显示除外感染的心衰患者中,PCT高水平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较PCT低水平组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PCT高水平组的血钠、胆碱酯酶、血清白蛋白较PCT低水平组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0,P=0.017,P=0.034);而对于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病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吸烟史比例、外周水肿比例、心率、舒张压、收缩压、WBC、内毒素、NT-proBNP、LVEF值、hs-cTnI、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G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LDL-C、HDL-C、脂蛋白(a),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P0.05有统计学差异的NLR、血钠、胆碱酯酶、血清白蛋白作为自变量,纳入以PCT分组为因变量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NLR、血钠为除外感染的心衰患者血清PCT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PCT水平较除外感染的非心力衰竭患者高。2.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的血清PCT水平无明显差异。3.NLR、血钠为除外感染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PCT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4.血清PCT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琳;;新活素治疗老年高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17年14期

2 张静;田宏伟;荣阳;荣根满;;老年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08期

3 马益明;;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年07期

4 王庆久;孙学玉;;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5期

5 刘长纲;姜大伟;;左西孟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年18期

6 杨俊;;磷酸肌酸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年09期

7 吴昭芹;;1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体会[J];人人健康;2016年22期

8 赵峰;;硝普钠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青春期健康;2014年02期

9 乔志坤;;磷酸肌酸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09期

10 江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进;;充血性心力衰竭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7例临床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童晓明;柴树荣;王华;邱菊;周荣清;周红;;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幅度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张丽华;高中度;刘立;林青;;氨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南柏松;王光明;徐流;陈锈琴;;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胡艳;侯库;霍中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朱剑;;贫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疗的影响[A];2012年浙江省内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胡健;李延富;罗凤兰;;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伍用代谢性强心剂临床意义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于汉力;斐丽春;肖显玲;;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循环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变化[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兰万成;吴广平;;心肺同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A];200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劲松;罗治华;张玉松;梁耀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A];200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卫信;流感病例增多专家提醒注意预防[N];深圳特区报;2017年

2 齐夫;Amylin向Restoragen购买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剂[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冯友根;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高思敏 时仲省 刘春阳;小儿充血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5 ;开心胶囊2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卢维;GH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高思敏 时仲省 刘春阳;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失衡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帮凶”[N];大众卫生报;2000年

8 冯友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吴文静;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N];健康报;2011年

10 广文;血栓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耀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研究新论[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崔勇;转染VEGF基因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结合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华伟;心脏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4 刘莉;热休克蛋白27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5 秦志平;大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6 黄臻;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霍根红;养心通脉合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杨华升;温阳化饮、益气活血法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鲁晓春;利用钙离子调节基因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10 黄丽芳(Ng Lee Huang);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水心病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培;除外感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意义及主要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2019年

2 张彬;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文芳梅;脑钠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4 苏宏超;参附强心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5 韩彦文;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6 赵秀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冯帅;口服托伐普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谷珊珊;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D];吉林大学;2012年

9 咸慧霞;左西孟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华靖;盐酸贝那普利与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5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75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a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