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RDW、NLR及UA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6:40
【摘要】: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尿酸(UA)与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肥厚(LVH)及收缩功能的相关性、对发生左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老年CHF患者270名为病例组;同一时期,我院门诊正常体检者111名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可分成Ⅱ级组85例,Ⅲ级组103例,Ⅳ级组82例(依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其中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缺血型心脏病157例,扩张型心肌病45例,高血压心脏病48例,心脏瓣膜病变20例;按照射血分数分类包括射血分数50%141例,射血分数≥50%129例;按照是否左心室肥厚分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LVH组96例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非LVH组174例。记录所有入选对象的性别、年龄;测量身高(cm)、体重(kg),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记录血常规,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RDW、NLR等;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UA等;完善心脏彩超检查,主要包括左室后壁厚(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末直径(LVEDD)、射血分数(LVEF)等,根据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基本资料数据;不同分级组及对照组间RDW、NLR、UA水平;LVH组与非LVH组RDW、NLR、UA水平;分析RDW、NLR、UA与LVEDD、LVMI、LVEF和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别计算RDW、NLR、UA对老年CHF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不全的最佳临界值、可信区间;并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及WBC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尸均0.05);与对照组对比,老年CHF组RDW、NLR、UA、LVEDD、LVMI水平明显升高,LVEF水平明显降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RDW、NLR、UA、LVEDD、LVMI水平逐渐上升,LVEF水平下降;与非LVH组对比,LVH组RDW、UA均升高,差别均有意义(P0.05);NLR在LVH组与非LVH组间相比(3.61±2.11vs 3.30±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知RDW与LVEDD、LVMI、心功能分级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503,0.421,0.355,P0.001);RDW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370,P0.001)。UA与LVEDD、LVMI、心功能分级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518,0.408,0.199,P0.0001);UA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339,P0.001);NLR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229,P0.001),与LVEDD、LVMI、LVEF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RDW预测老年CHF患者心室肥厚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703、13.35%;预测老年CHF患者收缩功能不全的AUC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784、13.25%。NLR预测老年CHF患者心室肥厚的AUC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602、2.17;预测老年CHF患者收缩功能不全的AUC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616、2.11。UA预测老年CHF患者心室肥厚的AUC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700、358.85μmol/L;预测老年CHF患者收缩功能不全的AUC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749、353.65μmol/L。可知RDW、UA对于老年CHF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不全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而NLR的价值较RDW、UA略差。结论1.随着老年CHF心功能分级逐渐增加,心室肥厚加重,收缩功能降低,射血分数下降,RDW、UA、NLR逐渐增加;2.RDW、UA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心室肥厚具有显著正相关,而对发生收缩功能减低具有显著的负相关;NLR与发生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不全无显著相关性。3.RDW、UA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减低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NLR的预测价值较RDW、UA略差。
【图文】:

曲线,预测价值,收缩功能,慢性心力衰竭


对老年CHF患者出现收缩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可以得出,RDW预测的曲线下逡逑面积(0.784)最大且具有良好的特异度(80.4%),,邋NLR具有较好的灵敏度(85.8%)逡逑(见表6、图2)。逡逑表5对左心室肥厚的预测逦逡逑指标逦AUC逦95%CI逦最佳临界值逦灵敏度%逦特异度%逡逑RDW逦0.703逦0.642-0.764逦13.35逦61.5%逦75.8%逡逑NLR逦0.602逦0.541-0.663逦2.17逦85.6%逦37.2%逡逑逦UA逦0.700逦0.641-0.758逦353.85逦71.9%逦64.6%逡逑注:RDW为红细胞分布宽度,NLR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UA为尿酸,AUC为受逡逑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95%C7为95%可信区间逡逑1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彩;;心电图检查在左心室肥厚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89期

2 盖郁博;李春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年06期

3 贾雪琦;薛宁;徐灵菡;赵曼均;张函;章晓燕;丁小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J];上海医学;2016年07期

4 郑雯;荣阳;马殿忠;刘家宁;李晓倩;荣根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对预后的影响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27期

5 凌志雄;刘肖群;;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年11期

6 官颖;孙敏燕;刘丽文;;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06期

7 周长岳;;60岁以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04期

8 李波;李卫东;;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1年03期

9 曹贵方;;活化心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有望逆转肥胖患者左心室肥厚[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16期

10 王树芳;慢性肾衰竭并左心室肥厚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燕秋;魏日胞;陈香美;谢院生;;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和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培庆;;肾性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及药物相关靶点研究[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施蓓莉;倪兆慧;汤俊达;蔡宏;张敏芳;王琴;牟珊;曹励欧;钱家麒;;血清C反应蛋白与狼疮性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A];200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南京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绍良;刘尚武;王永铭;辛楠;鲁晓琳;施旭耀;徐祖玲;;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标准探讨[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5 石根萍;;通心络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A];现代医学诊断指标在中医药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文集[C];2008年

6 叶准松;汪一波;钟婷;董小群;罗小芬;;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变化特点[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祝江;柴大军;林金秀;宁若冰;;视黄醇X受体激动剂抑制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和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王云开;付熠;魏云峰;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彭小平;;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参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邹国辉;林炎彬;陈洪涛;程雅婷;刘中勇;;心悦胶囊对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影响的研究[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10 王云开;付熠;魏云峰;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彭小平;;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参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陈炬;“左心室肥厚是可逆转的”[N];健康报;2016年

2 杨春;高血压病人运动有方[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一福 段晓宏;心室肥厚者要勤测血压[N];健康时报;2009年

4 北大医院三部 余光明 (主任医师);高血压患者如何预防左心室肥厚[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赵俊梅;必须遵守程序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余光明;高血压患者怎样防止左心室肥厚[N];家庭医生报;2006年

7 杨锋;左心发“福”及早减“肥”[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晓民;血压波动性增高致微循环异常和左心室肥厚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辛颖;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肥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闫磊;芩丹胶囊及其有效成分槲皮素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室肥厚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委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2 文平;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3 刘姗姗;RDW、NLR及UA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及收缩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医学院;2019年

4 黄敏;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进展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5 易胜;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6 史倩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7 刘琦;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FT_3与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张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9 周国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10 韩学芳;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达标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93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93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d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