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BP辅助高危ACS患者经PCI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发布时间:2020-06-11 02:46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影响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高危ACS患者经PCI治疗后在住院时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估入院早期即能获得的临床参数对在IABP的辅助下高危ACS患者经PCI治疗后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预测价值,为快速判断此类患者的预后和制定相应的诊疗计划提供参考,希望降低此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方法:我们主要选择了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经PCI治疗且接受IABP辅助的高危ACS患者,共86名。根据患者住院时期有没有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n=69,死亡组n=17。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对比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间的临床资料,确定与这些患者住院时期发生死亡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最后通过前进式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将与在IABP辅助下高危ACS病人经PCI治疗后在住院时期发生死亡显著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与接受IABP辅助的高危ACS患者经PCI治疗后住院时期发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平均年龄69.67±11.31岁,最大年龄90岁,最小42岁,男性60例(69.80%),女性26例(30.20%),男:女=2.31:1,STEMI入院65例(75.60%),伴随恶心呕吐16例(18.60%),伴随意识丧失14例(16.3%),合并心源性休克27(31.4%),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3例(15.10%),PCI前使用IABP患者33例(38.4%),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以上者53例(61.63%),死亡17例(19.80%)。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平均年龄较大(76.47±9.08岁vs68.00±11.23岁),女性所占比例较大(64.7%vs21.7%),合并意识丧失比例大(41.2%vs10.1%%),Killip分级大于III级以上的患者比例较大(82.4%vs56.5%),合并心源性休克比例大(70.6%vs21.7%),平均入院血清血糖值较高(14.96±7.90mmol/L vs7.71±3.37mmol/L),平均血肌酐值较高(168.12±96.20umol/Lvs83.70±33.80umol/L),平均血尿酸值较高(465.78±208.24umol/Lvs357.93±94.99umol/L),血清二氧化碳值较低(19.48±5.09mmol/Lvs22.45±3.33mmol/L),平均LVEF较低(41.24±8.01vs52.78±8.56),PCI术后发生慢血流的比例较高(17.6%vs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1.221)、LVEF(OR=0.746)、心功能Killip分级(OR=0.210)、血糖(OR=1.381)、肌酐值(OR=1.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确定他们为在IABP辅助下高危ACS患者经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辅助高危ACS病人行PCI后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血糖、肌酐值。意义:高危ACS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机体基础功能差、基础疾病多且血管病变更为复杂多样,病史更久等特点,致使发病后病情更加凶险,往往需要快速制定出治疗方案。我们通过研究在IABP辅助下高危ACS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既可以为评价这部分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早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临床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1.4
本文编号:2707261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斌;田兆兴;郑亚安;郭治国;;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年12期
2 白玉鹏;胡立群;余德龙;刘晓刚;彭晟;王红;顾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栓负荷病变合并慢血流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06期
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春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再灌注治疗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治疗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7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072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