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白细胞介素3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9:28
【摘要】:背景/目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其特征在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最近有研究表明新型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7(IL-37)参与多种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然而,我们对IL-3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调节机制仍知之甚少。本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IL-3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将通过以下研究进行验证:1、检测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37的表达;2、研究IL-37过表达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3、评估IL-37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信号传导途径并研究其涉及的潜在机制。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37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确定了斑块中IL-37的细胞来源;通过小鼠转基因过表达IL-37研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通过油红O染色来检测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通过Western blot来检测IL-37tg-Apo E-/-小鼠IL-37,IL-18Rα和p-Smad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通过smad3基因缺失或IL-18Rα中和实验来研究IL-3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分别测试体外和体内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血管斑块中的免疫细胞。通过ELISA检测IL-37转基因小鼠循环中IL-37和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IL-37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高度表达;细胞内细胞因子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浸润的CD4+T淋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而不是巨噬细胞,是IL-37的主要细胞来源。IL-37转基因的Apo E-/-小鼠表现出其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较Apo E-/-小鼠显著改善,表现在IL-37tg-Apo E-/-小鼠比Apo E-/-小鼠胸腹动脉和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更小,斑块中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凋亡细胞减少等。随后,机制研究提示:IL-37通过促进T辅助细胞向抗炎表型分化,通过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对斑块内胶原蛋降解,以及通过抑制VSMCs凋亡来抑制炎症,增加斑块的稳定性。结论:IL-37可能通过诱导Th2抗炎细胞分化,减少MMP-2/13介导的胶原蛋白降解,以及抑制SMCs凋亡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图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高度


18图 1.1 IL-37 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高度表达。A. 有代表性的 IL-37 免疫组化染色图,,Control 表示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正常血管,AS 代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B. IL-37 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n = 7)和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正常血管(n = 8)中的表达的统计分析;C. IL-37 mRNA 在人动脉粥样硬化(n=3)斑块和正常动脉标本(n = 6)中的表达水平;数据以平均值±SD 表示,**表示 p <0.01,***表示 p <0.001与对照组相比。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巨噬细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2、CD4+T 细胞及人血管平滑肌细胞是斑块中 IL-37 的主要来源为了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哪些细胞是 IL-37 的主要来源,我们进行了 IL-37 与CD4, α-SMA, CD68, CD31 共定位的免疫荧光染色。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发现 IL-37 在CD68+巨噬细胞中表达很低(图 1.2C),甚至在 CD31+的内皮细胞(ECs)中检测不到(图 1.2D);但却发现大量 IL-37 信号在 CD4+T 淋巴细胞(图 1.2A)和 α-SMA+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图 1.2B)。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红朝;;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7年05期

2 钱小英;胡春宏;;白细胞介素6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况[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9期

3 林伟明;;白细胞介素-2对鼻咽癌化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海峡药学;2015年07期

4 李永忠;闵华;刘超;吴煌;;骨关节炎疾病中白细胞介素17协同肿瘤坏死因子α调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24期

5 唐保东;詹磊磊;朱森林;;白细胞介素3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23期

6 牛俊梅;张东杰;;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7 程涵蓉;叶中绿;陈铭珍;;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前体细胞增殖与白细胞介素15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5期

8 ;白细胞介素-2对治疗HIV-AIDS无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20期

9 王越夫;姚彤;王古岩;李立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评分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比值动态变化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09年05期

10 邓学军;覃数;;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春;林士军;叶建华;刘美描;陈雄;张静;;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曹艳华;张蕊;余奕;张威;祝成亮;王青;宋煜;白兰;刘映乐;邬开朗;吴建国;;由白细胞介素-29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7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A];2013年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晓光;惠延年;韩泉洪;马吉献;;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附加磁场作用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曹艳华;吴建国;;由白细胞介素-29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7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姜晓君;魏海明;孙lm;田志刚;;白细胞介素2保护刀豆蛋白A诱导的肝损伤[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媛;;白细胞介素-21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7 巩贵宏;杨建涛;张海波;;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8 姚晶晶;刘冬戈;;白细胞介素-1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李素

本文编号:2710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10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4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