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精准诊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3.5;O657.3
【图文】:
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1]。AS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且可能在出现症状的20 ̄30年前就己发生动逡逑脉病变,其特征在于大动脉中脂质和纤维元素的积累及致炎因子的过度表达[2]。逡逑AS斑块的发生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图1-1)。第一阶段是低密度脂蛋白(LDL)逡逑在内皮下基质中的积累,并且由于血液动力学差异,LDL会优先转运和保留在损伤形成部逡逑位。有研宄表明,天然LDL必须经过修饰包括氧化,脂解,蛋白水解和聚集等才会被巨噬逡逑细胞迅速吸收,并且这种修饰会增加炎症的形成。第二阶段是随着最低限度氧化型低密度逡逑脂蛋白(ox-LDL)的积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开始向动脉壁募集。其刺激上覆的内皮细逡逑胞(EC)产生许多炎症因子,包括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在这些炎症因子的逡逑诱导下单核细胞浸润到内膜,并分化成为巨嗤细胞。第三阶段是泡沫细胞的形成。LDL必逡逑须经过高度氧化或其他修饰才能被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或者CD36等识别而吞噬,逡逑形成泡沫细胞。此外
斑块的任何信号。为了帮助克服这些局限性,己经在AS成像中测试了几种新的PET示踪逡逑剂,其可能比18F-FDG更具特异性。这些示踪剂旨在追踪炎症、缺氧、新血管生成及活跃逡逑钙化等斑块破裂的前兆及其临床后遗症,如图1-2所示。逡逑1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泽元;季汉华;;民航飞行员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8年05期
2 高悦;张瑞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识别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应用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06期
3 范成辉;庄少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J];上海医学;2016年03期
4 于熙滢;周大亮;郝丹;魏林;于波;;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12期
5 冯淼玲;易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超声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年03期
6 郭世燕;王晓峰;李鹏;;中医对易损斑块研究的现状[J];新疆中医药;2010年01期
7 高菊华;高小平;;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颈动脉易损斑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4期
8 葛均波;马剑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和防治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0年04期
9 陈韵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年02期
10 宾建国;宾建平;;血管内超声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3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8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9 黄志平;黄智华;林霖;廖萍;郭朝清;丁小军;廖福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8年
10 李志勇;;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生长-应力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3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7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向佳 实习记者 丁洋;他从未停止科研创新的步伐[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记者 宗宝泉;防治心脑血管病从稳定斑块开始[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络鐩开创治疗新途径[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赵伟;联合测定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凌博;高切高脂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D];重庆大学;2015年
5 金哲秀;RNA干扰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刘娜;胶原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戚立航;Toll样受体亚型单一和联合基因沉默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东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耿隽超;影像学监测动脉粥样硬化他汀抗炎治疗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光;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2 李祥;白蛋白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精准诊疗[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小蕾;舒林酸衍生物激活保护性自噬通路抑制易损斑块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孙勇;高分辨核磁在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杨海兵;VH-IVUS评定的冠脉斑块易损性对PCI术中心肌灌注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6 施云科;加减大黄牡丹皮汤对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痰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7 李晓光;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炎症指标NLR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参考价值[D];延边大学;2018年
8 洪青青;Anti-IL-6-USPIO探针的制备及其活性验证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9 张强;对比单用阿托伐他汀与联合普罗布考对脑梗死患者hs-CRP、ox-LDL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8年
10 束磊;基于深度学习的OCT心血管易损斑块识别[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4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1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