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雄激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调节及端粒系统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2:34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以及雄激素对AA患者T-regs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雄激素对AA患者端粒、端粒酶系统的影响以及端粒酶基因突变、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依据AA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患者,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按照诊疗标准予以对症治疗,⑴分为ATG+环孢素(CsA)、CsA+达那唑(DAN)及达那唑三组,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标本进行T-regs计数,并计算T-regs/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T-regs%),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⑵分为CsA+司坦唑醇及CsA两组,a.采用核酸提取仪及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b.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c.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端粒酶活性;d.利用PCR扩增TERT、TERC基因,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部分⑴25例AA患者确诊时平均T-regs%值(3.45±1.33%)与对照组(7.90±0.9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平均T-regs%值显著升高(6.70±1.99%)(P0.0001)。其中,13例患者无反应,11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缓解,反应组T-regs平均上升率高于无反应组(p=0.613)。⑵治疗3个月后,三组T-regs%值均升高,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85)。⑶单因素分析未发现T-regs%值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第二部分⑴30例AA患者有1例发生TERC1突变,15例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TERT1、TERT2及TERC1基因突变。实验组及正常健康对照组均发现TERT及TERC基因的多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⑵AA患者基线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765±0.271,较正常健康对照组0.978±0.344明显缩短(P=0.028)。治疗后12个月,CsA+雄激素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高于CsA组(P=0.017)。⑶实验组患者基线端粒酶活性(OD值)平均值为0.30±0.16,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0.11±0.06)。CsA+雄激素组端粒酶活性(OD值)在治疗后3~6个月逐步降低,9~12个月显著升高,但与Cs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⑷CsA组治疗后3个月,3例患者(20%)出现血液学反应,6个月后6例患者(40%)出现血液学反应,此后直至随访至12个月均未出现新血液学反应;CsA+雄激素组治疗后3个月,8例患者(53.3%)出现血液学反应,6个月后10例患者(66.7%)出现血液学反应,9个月后11例患者(73.3%)出现血液学反应,12个月获得血液学改善患者为12例(80%)。CsA+雄激素组血液学改善优于CsA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⑸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3级或4级药物不良事件,1例患者(3.3%)出现“肝脏良性占位”,1例患者(3.3%)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2例患者(6.7%)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结论1、T-regs在AA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雄激素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其对AA的免疫机制可能主要是它对端粒系统的影响,这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总的来说,达那唑作为一种减弱的雄激素可能具有免疫调节潜力。2、雄激素可以调节AA患者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且雄激素治疗后端粒长度的增加与雄激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是一致的。雄激素在治疗AA伴端粒功能障碍方面是有效的,可以获得有临床意义的血液学改善,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56.5
【图文】:

基线,患者,免疫病理,变化预测


1.2.4 影响 T-regs 值变化预测因素单因素分析未发现 T-regs 值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三组治疗均不随机分组年龄匹配(p=0.725)。与其他两组相比,“CsA+DAN”组招募的女性人数相对较多。然而,这不太可能影响 T-regs 的反应,因为对性别的独立分析并不能预测治疗后 T-regs 百分比的增加(p=0.38)。1.3 讨论1.3.1 AA 免疫病理生理学

结构图,端粒,结构图


图 2 端粒结构图物细胞中,由于“末端复制”的原因,体内外每次细胞AGGG 重复序列上 50-200 个碱基对(bp)丢失。因此,端粒长体细胞的复制寿命,其功能类似于“有丝分裂钟”。衰老象,端粒长度的缩短是造成细胞复制性衰老(人正常体细有限)的原因。当细胞端粒极短时,复制性衰老阻止它们或不可逆易位,最终避免染色体不稳定、非整倍体和肿瘤性潜能的细胞能够通过损坏或抑制 DNA 损伤反应逃避复53(p53)的丢失与端粒维持机制的失活。结果这些细胞继发生恶性转化[104]。大多数人类肿瘤细胞表现为端粒缩短起因于遗传不稳定性细胞。端粒截断(telomere crisis)及发挥作用的有力证据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以及规模基因重组(CLL)和 DNA 损伤(MDS)的存在有关并不存在[105]。一种核糖蛋白,嵌于端粒蛋白复合体内维持端粒的长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萍;宋善俊;;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解读[J];临床内科杂志;2016年10期

2 付亮;张雁儒;王西阁;王璇;;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5期

3 张江勃;付蓉;王一浩;李丽娟;刘惠;丁凯;刘春燕;张田;丁少雪;阮二宝;瞿文;王化泉;王晓明;王国锦;吴玉红;宋嘉;刘鸿;邢莉民;关晶;邵宗鸿;;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年07期

4 郑冬丽;;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年05期

5 郭天姣;孙婉玲;张维;马晓彩;刘聪艳;贺景娟;徐娟;;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年05期

6 叶芳;何玉梅;李国霞;王丽娜;贾宁;马瑞霞;马艳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中端粒保护蛋白TIN2和POT1的mRNA表达[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年01期

7 刘U喡

本文编号:2741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41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7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