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起源于三尖瓣环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

发布时间:2020-09-16 08:35
   目的本研究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tricuspid annulus,TA)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PVC)与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3例起源于TA的PVC/VT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构建TA与右室几何模型,激动标测示踪出PVC/VT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予以验证。消融采用温控模式进行,功率设定为30-40W,温度设为55℃,消融时间设为60秒/次;若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流量17ml/L,温度设为43℃,消融时间设为30秒/次。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来门诊随访,随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每次随访均需行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43例患者的PVC/VT均呈LBBB图形。标测显示43例患者中22(51.16%)例起源于游离壁,21(48.84%)例起源于间隔侧。靶点电位提前时间、消融功率、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在游离壁组与间隔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消融时温度游离壁组显著低于间隔组(39.32±6.31℃vs.43.45±4.65℃,P=0.03),而消融时灌注速度游离壁组显著高于间隔组(11.86±9.27 ml/min vs.4.56±8.15ml/min,P=0.02);TA间隔部起源的PVC/VT手术时间也显著多于游离壁组(110.43±45.59 min vs.85.43±27.90 min,P=0.04)。即刻消融成功39(90.7%)例,游离壁即刻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间隔组(100%vs.80.95%,P=0.03)。4例消融失败患者的PVC/VT均位于间隔侧,其中3例为前间隔与后间隔1例。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45.54±14.04个月。4例患者PVC复发:后游离壁2例,中游离壁1例,中位间隔1例,3例接受二次消融成功,1例拒绝再消融。结论导管消融是治疗TA起源PVC/VT有效方法,手术安全性好。随访3.8年显示TA起源PVC/VT消融成功率为81.40%。
【学位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1.7
【部分图文】:

游离壁,前间隔,三尖瓣环


图 1:左前斜 45 度时,三尖瓣环分为 6 部分,12 点到 2 点为前间隔、2 点到 4 点分为中间隔4 点到 6 点分为后间隔;12 点到 10 点为前游离壁、10 点到 8 点为中游离壁、8 点到 6 点为后游离壁。电生理检查:手术器械和材料:电生理记录仪(EP-WorkMate Computerized Electrophysiology RecordinSystem ; Prucka CardioLab General Electric Health Care System,Inc)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NavX 或 CARTO,St Jude Medical,St. Paul, MN, USABiosense Webster)标测和消融导管(Cordis Webster Inc, Baldwin Park, CA, USA)术前检查: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 5 个半衰期。常规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检查、甲状腺功能、24 小时动态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胸片等

影像,影像,手术失败,动态心电图


图 2 TA 起源 PVC 标测与消融靶点影像。A 临床 PVC 的 ECG,B 起搏标测,C 三维激动标测,靶点电位提前 25ms,D 消融靶点 X-ray 影像图(RAO30°),E 消融靶点 X-ray 影像图(LAO45°)。消融终点的判断和手术失败的标准消融终点:若消融后观察 30min 不再出现临床 PVC/VT,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和心室程序期前刺激及分级递增刺激条件下,均不能诱发 PVC/VT。手术失败:术中因可能风险未行导管消融或消融后 PVC/VT 负荷降低小于80%。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均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术后第 1-3 个月每月来门诊随访,随后每 6 个月随访一次。每次随访,患者均需行 12 导联心电图、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律失常的复发定义为患者术后再次出现 PVC/VT 相关不适症状且 12 导联

室早,形态特征,游离壁


15图 3 起源于 TA 室早形态特征。A TA 前游离壁起源室早;B TA 中游离壁起源室早;C T后游离壁起源室早;D TA 前间隔起源室早;E TA 中间隔起源室早。对于 TAIVA 根据左前斜 45 度将 TA 分为 6 个区 本研究结果显示起源于 T间隔部与游离壁的PVC/VT 分别占51.16%、48.84%,其中后游离壁最多占 23.26其次是中间隔占 20.93 %,最少的是中游离壁和后间隔均占 11. 63%(图 4)。与Marchlinski 和 Zhang 等报道类似6,7。而 Tada 研究显示起源于 TA 间隔部与游离壁的 PVC/VT 分别占 74%与 26%3,与本研究及上述 2 项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秋颖;任卫东;王巍;;三尖瓣反流影响三尖瓣环运动的超声心动图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05期

2 高荣,李仲智,李晓峰,袁峰,张玉龙;三尖瓣环切开技术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年04期

3 李玲;傅金利;;应用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评估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17期

4 孙英贤,陈惠斌,曾定尹,于亚媛,胡健,贾志梅,张月兰,王俊华,孙玲,许波宁;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连线射频消融治疗心房扑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7年02期

5 陈炳华;李晓琴;杨敏;杨艳红;;时间—空间相关成像M超技术在胎儿三尖瓣环位移测量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5年42期

6 张树龙;刘少奎;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三尖瓣环传导时间在确定典型心房扑动消融终点中的价值[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7 苏军芳;王银;张军;芮海荣;孙艳丹;王章华;;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年01期

8 王慧英;李天亮;胡新玲;张晓丽;高明兰;王仲朝;;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5期

9 周梅芳;秦俭;冯静;廖慧;王志华;陈运贞;;三尖瓣环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10 刘佳;岳庆雄;贾黎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三尖瓣环发育异常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灿亮;陈静婉;赵利辉;周贵明;贾莉莉;;斑点追踪显像测量三尖瓣环位移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2 何启才;张伟民;何正富;王岳;叶丁生;;成形环三尖瓣环缩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A];2008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胸腔镜学组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腾;詹贤章;吴书林;杨平珍;薛玉梅;方咸宏;廖洪涛;梁远红;魏薇;;经上腔静脉途径导管射频消融三尖瓣环下室性心律失常[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4 张树龙;李广群;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三尖瓣环传导时间在确定典型心房扑动消融终点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薛超;何怡华;李治安;韩建成;张烨;谷孝艳;;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的三尖瓣环形态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方凌云;谢明星;王新房;;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功能及其三尖瓣环空间运动位移的实时三维超声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7 方凌云;谢明星;王新房;吕清;王静;杨亚利;贺林;;实时三维超声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功能及其三尖瓣环空间运动位移[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张树龙;刘少奎;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三尖瓣环传导时间在确定典型心房扑动消融终点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9 郭显峰;;超声心动图建立正常胎儿三尖瓣环位移Z评分数据模型的研究[A];201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葛贻珑;陈卫华;任苓;叶军;游宇光;肖文胜;;多普勒组织成像定量三尖瓣环运动评价慢性肺心病右室功能[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凌云;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动态特征机制的探讨及其右心功能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求实;起源于三尖瓣环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2 赵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前后三尖瓣环位移测定[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兰伟浩;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三尖瓣峡部传导时间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4 王慧英;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郭显峰;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中晚孕正常胎儿三尖瓣环位移评价胎儿右心室功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李晓英;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正常小儿三尖瓣环运动及右室Tei指数[D];浙江大学;2010年

7 金鑫焱;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右室长轴应变定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董婷;超声评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D];宁波大学;2014年

9 刘爱玲;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右室整体功能[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陈心玫;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评价[D];宁夏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9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19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