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17:04
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显示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影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通过匹配的方法避免上述因素的干扰后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来自单中心的54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包括27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270例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过匹配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三种因素进行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研究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7.6±4.1年,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了心血管死亡,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6±5.5年,随访期间有16例患者发生了心血管死亡(0.7%vs 6.3%,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8.5%和39.9%(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延迟强化(风险比:9.98;95%CI:1.28-78.0;p=0.03)及难以解释的晕厥(风险比:5.73;95%CI:1.9-17.2;p0.01)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难以解释的晕厥(风险比:4.30;95%可信区间:1.2-15.3;p=0.02)为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结论:通过匹配的方法排除了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影响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高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其预后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更差。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延迟强化是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因子。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心房颤动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具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血管事件风险,尤其是血栓栓塞的风险。为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欧洲研究提出了一项名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年血栓栓塞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公式。但既往的研究均以欧美人群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目前最大的一组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该人群发生心血管死亡及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并验证该预测模型是否能应用于中国人群,比较了该预测模型与传统CHA2DS2-VASc评分在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预测血栓栓塞的准确性。研究方法:研究纳入2005年至2014年间在阜外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回顾性地分析了其临床特点、心血管死亡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研究结果:共326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本研究。在平均5.12±2.18年的随访期间,54例患者接受了口服抗凝药治疗,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在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有36例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包括32例缺血性脑卒中及4例系统性栓塞)。未抗凝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为2.53%,高于抗凝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0%,p=0.008)。“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年血栓栓塞风险预测模型”在预测血栓栓塞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95%可信区间:0.540-0.757;p=0.004),而传统的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血栓栓塞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47(95%可信区间:0.450-0.644,p=0.369)。按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年血栓栓塞风险预测模型”对每例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组(风险5%)及中低危组(风险≤5%),结果显示高危患者中血栓栓塞的年发生率远高于中低危患者(5.23%vs 1.60%,p0.01)。同时对每例患者计算其CHA2DS2-VASc评分并依据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CHA2DS2-VASc评分≥2分)及低危组(CHA2DS2-VASc评分≤1分),结果显示依据两组在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2.99%vs 2.08%,p=0.25)。随访期间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年发生率为1.95%。研究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及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高。“肥厚型心肌病5年血栓栓塞风险预测模型”较传统的CHA2DS2-VASc评分更为准确,可识别出中国人群中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血栓栓塞高危的患者。抗凝治疗可降低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42.2
【部分图文】:
图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死亡的Kaplan-Meier曲线,P<??0.01.?ApHCM: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SHCM: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及28.?1%?(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Kaplan-Meier曲线见图??2。两组患者在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晕厥、NSVT??及心力衰竭进展在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中更加常见(P值均小于0.?01?)。??g?80'°-?_1_??1?60.0-?’L-L?I???〇)?I????^?40.0-?P<001?l-l-n??s?I?一?L?ASHCM??20.0-
>??E??3??</)?40.0-??20.0-??〇.〇?I?i?I?i??0?5?10?15?20??Number?of?patients?at?risk?years??ApHCM?270?173?49?10?1??ASHCM?270?141?53?25?13??图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死亡的Kaplan-Meier曲线,P<??0.01.?ApHCM: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SHCM: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及28.?1%?(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Kaplan-Meier曲线见图??2。两组患者在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晕厥、NSVT??及心力衰竭进展在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中更加常见(P值均小于0.?01?)。??
例(12.96%)缺血性卒中及4例(1.62%)系统性栓塞。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为2.53%。该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见图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左心房内径(HR:?1.069;??95%?CI:?1.024-1.?117;?p=0.?003)和既往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HR:?6.?054;??95%?CI:?2.?769-13.236;?p<0.?001)是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在54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0%)。抗凝治疗组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P=〇.?008)。??90?0-??£?800-}?|?? ̄ ̄I?,??I????70.0-??〇*??>??3?600???50?0—??40?0-t?247?214?175?99?55?26?8?Survival?free?from?TE??,?i??????""r?""1<?i?v?■?i??0?2?4?6?8?10?12??follow-up?(years)??图1未接受抗凝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TE:血栓栓塞事件。??21??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8929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42.2
【部分图文】:
图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死亡的Kaplan-Meier曲线,P<??0.01.?ApHCM: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SHCM: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及28.?1%?(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Kaplan-Meier曲线见图??2。两组患者在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晕厥、NSVT??及心力衰竭进展在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中更加常见(P值均小于0.?01?)。??g?80'°-?_1_??1?60.0-?’L-L?I???〇)?I????^?40.0-?P<001?l-l-n??s?I?一?L?ASHCM??20.0-
>??E??3??</)?40.0-??20.0-??〇.〇?I?i?I?i??0?5?10?15?20??Number?of?patients?at?risk?years??ApHCM?270?173?49?10?1??ASHCM?270?141?53?25?13??图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死亡的Kaplan-Meier曲线,P<??0.01.?ApHCM: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SHCM: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及28.?1%?(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Kaplan-Meier曲线见图??2。两组患者在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晕厥、NSVT??及心力衰竭进展在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中更加常见(P值均小于0.?01?)。??
例(12.96%)缺血性卒中及4例(1.62%)系统性栓塞。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为2.53%。该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见图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左心房内径(HR:?1.069;??95%?CI:?1.024-1.?117;?p=0.?003)和既往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HR:?6.?054;??95%?CI:?2.?769-13.236;?p<0.?001)是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在54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0%)。抗凝治疗组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P=〇.?008)。??90?0-??£?800-}?|?? ̄ ̄I?,??I????70.0-??〇*??>??3?600???50?0—??40?0-t?247?214?175?99?55?26?8?Survival?free?from?TE??,?i??????""r?""1<?i?v?■?i??0?2?4?6?8?10?12??follow-up?(years)??图1未接受抗凝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TE:血栓栓塞事件。??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永康;闫丽荣;李一石;项志敏;张国强;祖丽梅;杜海燕;樊朝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8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848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489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