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DS新预后分层体系(IPSS-Rm)的建立及验证目的:回顾性分析于本中心初诊的2215例MDS患者,应用最新WHO(2016)分型重新定义患者亚型,系统分析其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揭示分子生物学对MDS患者预后影响。方法:1.完善于本中心诊断的MDS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系统分析所有患者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并采用最新WHO(2016)标准对其进行再分型,比较与WHO(2008)标准的异同。2.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69例MDS患者初诊骨髓样品,探索本中心MDS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并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经统计学分析,建立基因突变与IPSS-R相结合的预后模型体系。结果:1.2215例MDS患者中,男性1304例,女性911例,男/女比例为1.43:1,中位年龄55岁(6-93岁)。外周血细胞三系不定程度减少或增加。正常核型患者1237例,占55.8%(1237/2215),异常核型941例,占42.5%(941/2215),其中复杂核型271例,占所有MDS患者的12.2%(271/2215)。IPSS-R分层:极低危组32例(1.9%)、低危组405例(24.3%)、中危组596例(35.7%),高危组385例(23.1%)、极高危组252例(15.1%)。细胞遗传学:2215例MDS患者中941例含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以不平衡异常为主,三体或单体最为常见。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31.6%(297/941);其次为del(5q)、-7/del(7q)、del(20q)等。2.经WHO(2016)再分型后,大部分患者仅命名方式的改变,小部分患者发生疾病分型的转变。MDS-RS-SLD 99例、MDS-RS-MLD 52例、MDS-SLD 253例、MDS-MLD 620例、MDS-EB-1 421例、MDS-EB-2 458例、5q-28例、MDS-U 284例。3.169例患者中有130例(76.9%)患者检测到至少存在一种以上的突变,每例患者的中位基因突变个数为1个(0-6个)。突变频率依次为:U2AF1(25.4%)、ASXL1(15.4%)、TP53(10.1%)、RUNX1(10.1%)、DNMT3A(9.5%)、BCOR/BCORL1(7.7%)、TET2(7.7%)、KRAS/NRAS(7.7%)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我们确定了三个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基因突变(TP53、KRAS/NRAS、GATA2),结合年龄、IPSS-R评分,建立了新的模型公式:TP53×1+KRAS/NRAS×1+GATA2×2+age×0.04+IPSS-R×0.2,其C-index要优于单纯的IPSS-R(0.73 vs.0.68)。结论:1.我中心MDS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生物学特性,与西方国家相比,发病年龄更为年轻,最常见染色体核型异常为+8,较低的5q-检出率及较高的20q-检出率等细胞遗传学特点异于西方报道。2.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将基因突变数据与IPSS-R评分系统相结合建立新的预后模型可能会增强预测MDS患者预后的能力。二、单体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目的:探讨单体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onosomal karyotyp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K~+MD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中心诊断的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数据,筛选单体核型患者,以非单体核型患者作为对照组,阐述MK~+MD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结果:8.1%(168/2080)的MDS患者具有单体核型,且5号和7号常染色体单体是最为常见的。与MK~-患者(n=491)相比,MK~+MDS患者(n=59)年龄较大(P=0.001),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01),预后明显较差(P0.001,中位生存期6个月和33个月)。在109例相对较差核型组(IPSS-R poor and very poor)中,MK~+(n=56)和MK~-(n=53)组的总体生存亦差异明显(P=0.0025,中位生存期6个月15个月)。另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5号和7号常染色体单体对MDS患者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HR=2.709,P0.001)。结论:8.1%的MDS患者具有单体核型,MK的发生与细胞遗传学异常数量成正相关。5号和7号染色体单体累及频率最高,是MDS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三、伴有der(1;7)(q10;p10)异常的MD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于本中心诊断的伴有der(1;7)(q10;p10)异常的MDS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征,通过基因芯片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揭示其分子生物学异常,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1.从本中心染色体数据库中筛查伴der(1;7)(q10;p10)异常患者纳入研究,以50例MDS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预后特征。2.采用包含390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测序技术对22例伴der(1;7)(q10;p10)异常MDS患者和32例-7/del(7q)MDS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揭示分子异常特征。3.通过蛋白模型预测RUNX1突变体对蛋白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Hela瞬转细胞株中野生型RUNX1及其各突变体在细胞中的亚定位。4.随机选取7例伴der(1;7)(q10;p10)异常MDS患者的RNA样本送检基因表达谱芯片,寻找高频RUNX1突变可能的协同致病基因。结果:1.伴der(1;7)(q10;p10)异常髓系肿瘤以男性患者居多(84.3%,59/70)。中位年龄56岁(16-82岁)。其中,MDS患者50(71.4%)例,AML患者15(21.4%)例,MM患者3(4.3%)例,CML患者1例及HES患者1例。Der(1;7)(q10;p10)在MDS中的发生率为2.6%(50/1934)。与-7/del(7q)相比,der(1;7)(q10;p10)MDS患者具有较低原始细胞比例及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IPSS-R分层后,der(1;7)(q10;p10)患者相对低危组多见(46%vs.6.9%,P0.001),其整体预后也要优于-7/del(7q),(P=0.0182,2年OS 50%vs.15%)。此外,超过一半(60%)的患者仅具有der(1;7)(q10;p10)的异常,伴随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数量有限,以+8、20q-常见。2.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2例der(1;7)(q10;p10)患者骨髓样品进行了检测,同时以32例-7/del(7q)患者作为对照。54例测序患者中,53例(98%)检测出不同突变,其中9例(16.7%)含1个突变,14例(25.9%)含2个突变,11例(20.4%)含3个突变,19例(35.2%)包含至少4个突变。Der(1;7)(q10;p10)患者中最频繁的突变基因为RUNX1(9/22,40.9%)、ASXL1(5/22,22.9%)、EZH2(4/22,18.2%)和DNMT3A(4/22,18.2%);而在-7/del(7q)患者中TP53(9/32,28.1%)、ASXL1(9/32,28.1%)、SETBP1(7/32,21.9%)、和TET2(6/32,18.8%)则为最常见突变。值得一提的是,RUNX1在der(1;7)(q10;p10)的突变频率要显著高于-7/del(7q)(40.9%vs.12.5%,P=0.016)。3.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发现RUNX1相应的突变导致了其DNA结合功能以及反式激活功能的丧失。目的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UNX1蛋白野生型定位于细胞核;N136K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和野生型一样,定位于细胞核,S141X、R201X和R204X的目的蛋白胞浆内质网与胞核内均有高表达。4.Der(1;7)(q10;p10)与-7/del(7q)基因表达谱差异显著,其中在1号染色体长臂上有151个异常表达基因,既往报道这些基因的大多数可直接或间接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NUF2基因的过表达可导致纺锤体的缺陷、染色体偏离及纺锤体装配检验点的激活,从而抑制染色体的分离和分裂中后期的转换。而且基因芯片检测的荧光信号值提示der(1;7)(q10;p10)与-7/del(7q)的NUF2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005)。结论:1.Der(1;7)(q10;p10)患者中男性多见,具有较高的Hb水平,MDS患者中以较低危亚型为主,预后明显优于-7/7q-。核型以单纯异常为主,常见的附加异常为+8、20q-,而-7/7q-以复杂异常多见,常伴随-5/5q-。2.高通量测序发现der(1;7)(p10;q10)患者存在40.9%的RUNX1突变,是其特异性的分子遗传学异常。S141X、R201X和R204X突变可导致RUNX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改变。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51.3
【部分图文】: 图 1 2215 例 MDS 患者的 WHO 分型2215 例 MDS 患者中,男性 1304 例,女性 911 例,男/女比例为 1.43:1,中55 岁(6-93 岁),原始细胞比例中位值为 3.5%。就细胞遗传学而言,正常核型7 例,占 55.8%(1237/2215),异常核型 941 例,占 42.5%(941/2215),其型 271 例,占所有 MDS 患者的 12.2%(271/2215)。此外,对 1670 例各项
图 2 WHO(2008)与 WHO(2016)分型联系、941 例核型异常 MDS 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各条染色体中核型异常的分布215 例患者的核型按照 IPSS-R 标准分层,极好组仅 25 例,占 1.1%;半数以良好核型组,1361 例,占 61.4%;中等核型 461 例,占 20.8%;较差核型 4.3%;极差核型 235 例,占 10.6%。患者总体核型异常率为 42.5%(941/2215异常患者中,我们对其涉及到的各条染色体进行统计分类。结果如图 3 所8 号染色体的异常最为多见,共 330 例,占所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 35/941);涉及 5 号染色体异常患者 232 例,占 24.7%;7 号染色体的异常仅稍染色体,228 例,占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患者的 24.2%;20 号染色体异常也较12 例(22.5%,212/941);其后涉及的染色体为 1 号、9 号、11 号、17 号和占比率为 17.1%、12.0%、11.7%、11.5%、10.5%,占 10%以下的染色体有
22图 6 基因突变总体生存图表 7 169 例 MDS 患者高频基因突变及总体生存统计基因名称 突变例数 % P(OS)U2AF1 43 25.44% 0.7747ASXL1 26 15.38% 0.6381TP53 17 10.06% 0.0001RUNX1 17 10.06% 0.20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书介绍——《细胞遗传学》[J];植物学通报;2007年02期
2 ;新书介绍——《细胞遗传学》[J];植物学通报;2007年04期
3 陈赛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及其预后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4 金润铭,杨爱德,费洪宝,刘树茂,邓迪爽,付涛,何美娟,龚维龙;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国肿瘤;1996年11期
5 刘兵城;长期随访α-干扰素诱导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缓解对预后的影响[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7年01期
6 顾丰;欧美家畜细胞遗传学的发展近况[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7 余桂馨;;细胞遗传学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畜牧兽医版);1986年03期
8 杨卫东;;3-AB在人类Go期淋巴细胞中不影响X线诱发细胞遗传学损伤[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87年02期
9 虞世嘉;;染色体研究技术的发展[J];生物学通报;1987年03期
10 詹铁生;;细胞遗传学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彤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分子遗传学标志的发现及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李天宇;恶性血液病中一种新的罕见的20号染色体异常—der(20)del(20)(q11q13)idic(20)(p11)的临床、细胞遗传学、FISH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曾瑄;FISH和基因高分辨物理定位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4 李哲;单体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预后特点[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李璘;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丁力;甘蓝型油菜—诸葛菜附加系和代换系的建立及细胞遗传学[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礼生;棉铃虫与烟青虫细胞遗传学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杜雪竹;甘蓝型油菜与Lesquerella fendleri及菘蓝族间杂种的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陈复生;家蚕多倍体细胞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蕾;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表达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2 刘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征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谢菁;常规细胞遗传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肺癌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3年
4 吴婕;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安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临床应用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6 安菊生;卵巢癌化疗所致细胞遗传学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何丽;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婕;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6例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周艳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芳芳;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50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87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