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晨峰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压晨峰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在清晨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过高的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被考虑与这种清晨时段的发病率升高有关,并且血压和心血管事件呈平行关系。血压晨峰产生的机制考虑与睡眠到觉醒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以及与种族、老龄化、睡眠障碍、情绪、清晨吸烟有关。在血压晨峰对靶器官损伤的研究中,最常见的观察指标是脑白质损伤、颈动脉内膜厚度、颈、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左心室重量指数、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血压晨峰通过血压的机械应力和过度变异的血流的剪切力触发高级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从大血管矩形分出的小血管在解剖上向高压暴露,并且为了阻止大血管到毛细血管明显变化的压力梯度,这些血管必须保持强的血管张力。这样的血管结构在冠状动脉中均有体现。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了解血压晨峰及冠状动脉病变,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患者87例(男性4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6.37±11.82)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血压晨峰值(血压晨峰值=醒后2小时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夜间最低值在内的1小时平均收缩压值)。按照Li等的文献中20mm Hg对血压晨峰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发病情况、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累及左主干、节段累及积分(segment involvement score,SIS)、节段狭窄积分(segment stenosis score,SSS)的差异和相关性,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晨峰和传统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对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压晨峰以20mmHg为分割点分组时,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的指标SIS、SSS、病变支数、累计左主干进行比较,SIS、SSS、病变支数的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压晨峰≥20 mm Hg时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加重。血压晨峰与病变累计左主干无统计学意义。2血压晨峰和SIS、SSS、病变支数进行相关分析,SIS、SSS、病变支数的P依次为0.030、0.044、0.042,均P0.05,说明血压晨峰升高的程度与SIS、SSS、病变支数的加重程度有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血压晨峰的增长而加重。3以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抗高血压治疗及血压晨峰和冠心病发病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血压晨峰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相关的关系,体重指数和抗高血压治疗无统计学意义。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ou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 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ou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aytime SBP,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aytime DBP,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SBP,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time DBP,n DBP)与冠心病发病的单因素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以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血压晨峰作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压晨峰、高血压病史、年龄、吸烟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压晨峰β=3.452,P=0.016,优势比OR=3.156,OR的95%C.I.为(2.397,15.569);性别β值为负,P=0.033,性别(女性)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血压晨峰≥20 mm Hg时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随血压晨峰的升高而加重。2冠心病发病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血压晨峰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发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晨峰、高血压病史、年龄、吸烟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性别(女性)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血压晨峰与冠心病发生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血压晨峰 动态血压监测 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6
- 结果16-18
- 附表18-22
- 讨论22-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3
- 综述 血压晨峰的概况进展33-45
- 参考文献40-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历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金海;;血压晨峰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及其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9期
2 郭慧峰;钟远;谈世进;黄高忠;崔亮;张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分析与干预研究[J];河北医学;2007年04期
3 宋越红;李建英;黄国秀;;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年05期
4 冯品;王瑞英;;血压晨峰现象[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4期
5 陈永东;周丽;;血压晨峰现象及治疗概况[J];右江医学;2010年02期
6 王及华;;积极控制高血压晨峰现象[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23期
7 苏海;;如何看待血压晨峰现象[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07期
8 于冠华;;高血压晨峰现象的识别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02期
9 王银玲;谢志泉;;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6期
10 王及华;;积极控制高血压晨峰现象[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芳超;葛增;杨学礼;黄建凤;;年龄是血压晨峰的独立危险因素[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胡家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丹;杨宇;罗荧荃;;nCPAP治疗对OSAHS合并血压晨峰患者血压与脑钠肽影响[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毛敏;杨宇;罗荧荃;;OSAHS合并血压晨峰患者替米沙坦治疗前后血清BNP、ET-1水平及血压晨峰的临床观察[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灵燕;血压晨峰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韩瑞l,
本文编号:330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3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