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术前体表心电图定位分析
本文关键词: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术前体表心电图定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 左室流出道 心电图 导管射频消融
【摘要】:目的:依据当前研究学者总结提出的各种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定位方法,对我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且起源于流出道的PVCs患者其术前12导联体表ECG分析、比较,从而总结评价相关定位标准其准确性及临床可行性,以进一步指导术中消融部位以及方法的选择,提高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成功行RFCA治疗且源于心室流出道的PVCs患者其体表ECG,观察QRS波在胸导联的移行特点及形态特征,并对Ⅰ、Ⅱ、Ⅲ、AVF、V1-V3导联R波、S波振幅以及R/S波振幅指数,Ⅱ、V1-V3导联其QRS时限、R波时限指数等测量统计,比较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PVCs ECG特征差异,并计算相关判别标准其特异度、敏感度等。结果: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起源PVCs患者22例,其中16例起源于RVOT间隔侧,6例游离壁,此外,起源位置靠前以及靠近中后部分别为13例、9例;偏上以及偏中下部分别为15例以及7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的患者10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下3例,主动脉瓣上7例,包括左冠状动脉窦(left coronary cusp,LCC)3例,右冠状动脉窦(right coronary cusp, RCC)1例,LCC与RCC之间3例。(1)对QRS波在胸导的移行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22例RVOT-PVCs中15例以及10例LVOT起源中7例其二者在V2、V4导联R/S移行明显不同(P0.05),如果PVCs移行发生的导联为V1或V2定义其起源于LVOT,其特异度95.5%,敏感度70%;如果以R/S移行晚于V4导联定义为RVOT-PVCs,其特异度100%,敏感度63.6%。(2)分析10例移行于V3导联的ECG,结果表明相比于RVOT起源,LVOT起源PVCs其V2导联转换比、R波时限比值、R/S波振幅比值等均明显偏大(P0.05),并且,如果以同时符合条件“R/S波振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V2导联转换比1”的PVCs判断为LVOT起源,其特异性71.4%,敏感性100%,阳性预测值60%,阴性预测值100%。(3)分析22例RVOT-PVCs ECG特征结果示游离壁起源与间隔部起源其QRS波形态以及时限在导联Ⅰ、Ⅱ、Ⅲ、AVF等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此外,源自RVOT前部PVCs Ⅰ导联大多主波向下,而RVOT后部PVCs Ⅰ导联多主波向上,并且前者QS波振幅在导联AVL明显大于AVR,后者相反;分析起源于RVOT上部与下部ECG特征,结果示PVCs起源部位离上部越近,其下壁导联R波振幅越大,且QS波振幅在导联AVL大部分大于AVR,胸导移行多发生在V3-V4导联(P0.05)。(4)观察比较7例LVOT起源PVCs,结果显示如果源于主动脉瓣上其R波振幅在Ⅱ、Ⅲ、AVF导联均较大,且胸导V1、V2多有明显s波,V5、V6导联基本无s波,相反,分析主动脉瓣下起源PVCs,其V5、V6或单独V6导联大部分存在s波,并且胸导大多以大R波为主(P0.05)。(5)LVOT-LCC相比于RCC起源,I、AVL导联QRS波形态大多符合rs,rS,QS型, R波移行多偏早,RⅢRⅡ, QS AVLQS AVR (P0.05)结论:LVOT-PVCs其胸导移行多早于V2导联,相反,RVOT起源多在V4-6导联移行,如果在V3导联移行,可根据V2导联PVCs R波时限比值、转换比、R/S波振幅比值等判定。此外,RVOT-PVCs其间隔部与游离壁起源,前部与后部起源以及上部与下部起源ECG特征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区别主动脉瓣上与主动脉瓣下起源PVCs,可观察R波振幅在Ⅱ、Ⅲ、AVF导联的不同,以及V1、V5、V6导联有无s波等,同时主动脉窦内不同位置的PVCs其ECG亦不尽相同,可以鉴别。总之,对于流出道起源PVCs,12导联ECG定位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 左室流出道 心电图 导管射频消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7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2
- 资料与方法12-14
- 结果14-17
- 讨论17-25
- 结论25-26
- 研究的局限性26-27
- 附表27-29
- 附图29-41
- 参考文献41-45
- 综述45-55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小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硝酸盐对心排出量和心室流出道阻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年09期
2 凌天佑;吴立群;顾刚;沈永初;潘文麒;金奇;;心室流出道来源特发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特点分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04期
3 李树岩;李淑梅;艾永顺;王杰;;射频消融治疗起源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J];吉林医学;2005年12期
4 崔丽萍;白启才;刘春;于杰;;老年男性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特点及与冠心病的关系[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陈彦静,王有明,马建伟,王德宝,葛赋贵;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基础[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8期
6 姚娟;李国庆;任澎;王勇;;心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年08期
7 高琴;侯湘岭;;体表心电图鉴别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J];临床荟萃;2007年02期
8 张劲林,王方正,马坚,楚建民,方丕华,张澍;体表心电图鉴别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8期
9 吴晓羽;李为民;谭震;梁兆光;谷宏越;王召军;曲秀芬;刘少稳;;起源于左右心室流出道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7期
10 张劲林,王方正,马坚,楚建民,方丕华,张澍;体表心电图鉴别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价值[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葛赋贵;陈彦静;;心室流出道的电活动与心电图U波及特发性室速的关系[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葛赋贵;;从比较心电图学论U波与心室流出道除极化的关系[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娜;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术前体表心电图定位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54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