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盐酸伊立替康新型载体材料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8:51

  本文关键词:盐酸伊立替康新型载体材料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盐酸伊立替康(Irinotecan hydrochloride,CPT-11)是喜树碱的一种半合成衍生物,外观为黄色结晶粉末,略有芳香味。九十年代抗癌药物的三大发现之一,是一种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的抗癌新药,晚期大肠癌的特效药,对于经含5-氟尿嘧啶化疗失败的患者,本品可作为二线治疗。同时对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及宫颈癌和卵巢癌亦有疗效。 CPT-11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氯仿和乙醇,在丙酮和乙醚中几乎不溶。目前上市的盐酸伊立替康产品仅有普通注射液。进口品种是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生产的“开普拓”(Campto),国内目前有三家制药企业在生产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产品,分别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艾力”(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和上海创诺制药有限公司的产品(产品名称均为: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该药在剂量较大时可引起严重的腹泻和骨髓抑制,这两种不良反应被认为与剂型相关的毒性。利用制剂手段制备合适的给药系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聚合物胶束是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的,1984年由Bader等人首次提出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疏水性部分形成疏水内核同时亲水性部分形成外壳,该核壳结构的胶束具有纳米级别粒径,包裹药物后能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循环时间,提高靶向部位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本课题以合成的mPEG-PCL作为制备胶束的载体材料,制备盐酸伊立替康的胶束给药系统。 核壳结构的胶束对于脂溶性好的药物有较好的包载效果,而盐酸伊立替康是一水溶性较好的药物,进行胶束制备时不易被包裹进入内部疏水核心。该课题在研究时,首先对原料药盐酸伊立替康进行修饰和改性,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进行载体材料的包裹,,制备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 本文制备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以三氯甲烷为反应溶剂,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筛选优化磷脂复合物制备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如下:CPT-11与磷脂的投料比为1:5,在45℃下恒温磁力搅拌反应1.5h,复合完成后加入乙醚复溶除去未包封的药物,即得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合率达98.65%。测定所制备复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DSC表征,结果显示复合物的形成显著增加了原料药物的脂溶性。 以制备成的复合物为活性成分,采用mPEG-PCL作为载体材料,制备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通过筛选胶束制备方法、有机相的溶剂种类、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载体材料的使用量及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制备处方和工艺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设计试验,进行处方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其制备方法如下:精密称取载体材料100mg,溶于2ml的二氯甲烷中,加入磷脂复合物乙醇液1ml进行混匀,滴加到搅拌下的双蒸水中,双蒸水的用量为10ml。在搅拌下除去有机溶剂过滤即得载药胶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所制备胶束的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的形状。通过动态光散射仪进行粒径及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的测定,mPP2k空白胶束平均粒径57.88nm,mPP2k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125.6nm,mPP5k空白胶束的平均粒径90.47nm,mPP5k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156.20nm;电位情况:mPP2k空白胶束Zeta平均电位-15.03mV,mPP2k载药胶束的平均电位值-14.2mV, mPP5k空白胶束的平均电位-12.3mV,mPP5k载药胶束的平均电位-7.35mV。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胶束给药系统的包封率平均为61.32%,载药量平均为2.88%。 本课题通过对盐酸伊立替康进行磷脂复合物制备改善原料药的亲脂性,然后用两亲性载体材料进行包裹,成功制备了盐酸伊立替康胶束给药系统。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所得胶束粒径分布较均匀,呈球形或者类球形。本研究为盐酸伊立替康靶向给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盐酸伊立替康 磷脂复合物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胶束给药系统 包封率 载药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一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11-18
  • 1 肿瘤、结直肠癌及化疗药物概述11-14
  • 2 盐酸伊立替康简介14-16
  • 3 磷脂复合物概述16-17
  • 4 胶束给药系统概述17-18
  • 二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18-21
  • 1 选题依据及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8-19
  • 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盐酸伊立替康分析方法的建立21-32
  • 一 仪器与试药21-22
  • 1 仪器21
  • 2 试药21-22
  • 二 试验方法与结果22-31
  • 1 盐酸伊立替康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2-29
  • 1.1 检测波长的选择22-26
  • 1.2 色谱条件26
  • 1.3 标准曲线的绘制26-27
  • 1.4 精密度试验27-29
  • 1.5 回收率试验29
  • 2 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复合率的测定29-30
  • 2.1 复合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9-30
  • 2.2 复合率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30
  • 3 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给药系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30-31
  • 3.1 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概念30
  • 3.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30-31
  • 三 小结与讨论31-32
  • 第三章 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32-49
  • 一 试验仪器与试药32-33
  • 1 仪器32
  • 2 试药32-33
  • 二 试验方法与结果33-47
  • 1 制备方法33
  • 2 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制备的单因素影响试验33-38
  • 2.1 复合反应溶剂的选择33-34
  • 2.2 复合反应时间的影响34-35
  • 2.3 复合反应温度的影响35-36
  • 2.4 盐酸伊立替康与磷脂的投料比的影响36-37
  • 2.5 盐酸伊立替康反应初始浓度(复合溶剂用量)的影响37-38
  • 3 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的正交设计试验38-41
  • 3.1 正交试验各因素和水平的确定38-39
  • 3.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39-41
  • 4 盐酸伊立替康磷脂复合物处方确定及制备工艺流程41-42
  • 5 制备工艺的重现性考察42
  • 6 磷脂复合物的性质及结构确证42-47
  • 6.1 脂水分配系数的测定42-43
  • 6.2 差示扫描量热法43-47
  • 三 小结与讨论47-49
  • 1 反应溶剂的选择47
  • 2 反应温度的选择47-48
  • 3 不同药物初始浓度对复合率的影响48
  • 4 DSC 样品制备48-49
  • 第四章 盐酸伊立替康复合物胶束给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49-62
  • 一 试验仪器与试药49-50
  • 1 试验仪器49
  • 2 主要试药49-50
  • 二 试验方法与结果50-60
  • 1 两亲性载体材料 mPEG-PCL 的制备及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50-52
  • 1.1 载体材料的制备50-51
  • 1.2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51-52
  • 2 盐酸伊立替康复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的筛选52-53
  • 2.1 薄膜分散法52
  • 2.2 透析法52
  • 2.3 溶剂蒸发法52-53
  • 3 盐酸伊立替康胶束制备的单因素影响试验53-58
  • 3.1 反应溶剂的选择53-54
  • 3.2 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54-55
  • 3.3 聚合物材料用量对胶束包封率的影响55-56
  • 3.4 搅拌时间的影响56-58
  • 4 盐酸伊立替康复合物纳米胶束制备工艺的正交设计试验58-60
  • 4.1 正交试验各因素和水平的确定及试验方案设计58
  • 4.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58-60
  • 5 盐酸伊立替康复合物胶束给药系统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流程60
  • 6 制备工艺的重现性考察60
  • 三 小结与讨论60-62
  • 第五章 盐酸伊立替胶束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62-68
  • 一 质量评价62-67
  • 1 基本形态62-63
  • 2 粒径及分布63-64
  • 3 Zeta 电位测定64-66
  • 4 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66-67
  • 二 小结与讨论67-68
  • 1 影响聚合物胶束载药能力的因素67
  • 2 Zeta 电位67-6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8-72
  • 一 课题总结与创新性68-70
  • 1 课题内容总结68-69
  • 2 课题的创新性探讨69-70
  • 二 问题与展望70-72
  • 1 课题工作的完善70
  • 2 研究展望及发展前景70-72
  • 参考文献72-75
  • 综述75-84
  • 参考文献81-84
  • 致谢84-85
  • 附录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雅俊;梁国华;吴建华;;伊立替康联合5-Fu/CF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J];工企医刊;2007年04期

2 王丽焱;抗肿瘤药伊立替康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1期

3 韩新峰;;国际抗肿瘤药物市场趋势及制剂技术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2010年03期

4 孙建海;马速;彭明娥;;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年01期

5 高勇;刘扬清;易竹筠;李元媛;宣恒报;万一元;徐丽娟;;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株作用的实验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年03期

6 宋颖秋;伍钢;李贵玲;陈静;曹如波;尹中元;朱芳;;盐酸伊立替康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年08期

7 魏伟;邓英杰;张睿智;曹金娜;李文秀;高晓非;;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及体外释放的研究[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09年01期

8 李海金;董良;李英;陈亚男;尚官敏;;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年03期

9 张燕;陶敏;;627例大肠癌患者的综合分析[J];四川医学;2010年09期

10 李哲;王绍宁;黄微葳;邓意辉;;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制备及包封率的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本文关键词:盐酸伊立替康新型载体材料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36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c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