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槐糖脂的pH溶解性与抗肿瘤活性的关系及槐糖脂与阿霉素联合作用抗肿瘤效果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7 20:37
  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人们高节奏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癌症和肿瘤的病发率每年处于不断提高。而对于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就是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再加上治疗癌症需要的费用很高,容易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寻找一种使患者恢复快,有效并且无毒的药物对癌症和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槐糖脂是一种由非致病性的酵母菌次级代谢发酵产生的一种胞外多糖类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从槐糖脂的研究发现来看不仅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而且无毒,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槐糖脂在医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不断探索槐糖脂的抗肿瘤活性,本文首先研究了以不同碳源为底物发酵生产的槐糖脂,其次探讨了槐糖脂的pH溶解性与抗肿瘤活性的关系,然后研究并比较不同碳源底物的槐糖脂抗肿瘤活性,最后讨论了槐糖脂与阿霉素联合作用的抗肿瘤作用以及机理研究,为槐糖脂在今后能成为一种新型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碳源为底物发酵生产槐糖脂的研究,本文在实验室中分别以油酸、菜籽油、等量的油酸和甘油混合物为底物的槐糖脂进行理化性质的比较,以...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槐糖脂
        1.1.1 槐糖脂的简介
        1.1.2 槐糖脂的产生菌
        1.1.3 槐糖脂生物发酵合成的方法
        1.1.4 槐糖脂发酵底物的多样性
    1.2 槐糖脂医药领域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不同碳源为底物生产槐糖脂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所用菌株
        2.1.2 实验所用的试剂
        2.1.3 实验所用仪器
        2.1.4 生产槐糖脂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槐糖脂发酵液的pH
        2.2.2 菌体干重的测定
        2.2.3 残糖测定
        2.2.4 槐糖脂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
        2.3.1 不同碳源底物发酵液的各项检测
        2.3.2 不同碳源底物发酵生产槐糖脂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槐糖脂的pH溶解性对细胞抗肿瘤活性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所用菌株
        3.1.2 实验所用的细胞株
        3.1.3 实验样品
        3.1.4 实验所用的试剂
        3.1.5 实验所用仪器
        3.1.6 生产槐糖脂培养基的配制
        3.1.7 细胞的完全培养基配制
        3.1.8 细胞用液的配制
        3.1.9 pH调整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内酯型双乙酰槐糖脂的制备
        3.2.2 细胞的传代培养
        3.2.3 样品的pH处理
        3.2.4 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Hela细胞在内酯型槐糖脂不同浓度下的最佳pH值
        3.3.2 Hep G2 细胞在内酯型槐糖脂不同浓度下的最佳pH值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碳源条件下的槐糖脂对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细胞
        4.1.3 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1.5 培养基的配制
        4.1.6 细胞培养基以及细胞用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内酯型双乙酰槐糖脂的制备
        4.2.2 样品的pH处理
        4.2.3 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底物发酵生产内酯型槐糖脂的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4.3.2 不同底物生产的内酯型槐糖脂对细胞抗肿瘤作用比较的研究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槐糖脂和阿霉素联合作用抗肿瘤效果的研究以及作用机理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细胞
        5.1.3 样品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器材
        5.1.6 细胞培养基以及细胞用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盐酸阿霉素溶液和内酯型槐糖脂溶液的配制
        5.2.2 确定内酯型槐糖脂和盐酸阿霉素作用于肿瘤细胞的IC_(50)的浓度
        5.2.3 确定内酯型槐糖脂和盐酸阿霉素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5.2.4 内酯型槐糖脂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研究
        5.2.5 Giemsa染色试剂的配制和AO-EB染色试剂的配制
        5.2.6 Giemsa染色样品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变化
        5.2.7 AO-EB染色样品作用后的细胞核形态变化
    5.3 结果
        5.3.1 盐酸阿霉素作用于两种肿瘤细胞的IC50浓度和MIC
        5.3.2 以油酸为底物生产的内酯型槐糖脂作用于两种肿瘤细胞的IC_(50)浓度和MIC
        5.3.3 以菜籽油为底物生产的内酯型槐糖脂作用于两种肿瘤细胞的IC_(50)浓度和MIC
    5.4 内酯型槐糖脂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研究
        5.4.1 以菜籽油为底物的内酯型槐糖脂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Hela细胞的研究
        5.4.2 以油酸为底物的内酯型槐糖脂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Hela细胞的研究
        5.4.3 以菜籽油为底物的内酯型槐糖脂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Hep G2细胞的研究
        5.4.4 以油酸为底物的内酯型槐糖脂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Hep G2细胞的研究
    5.5 内酯型槐糖脂和盐酸阿霉素联合作用于两种肿瘤细胞的机理研究
        5.5.1 Giemsa染色观察两种样品作用后Hela细胞和Hep G2 细胞形态的变化
        5.5.2 AO-EB染色观察两种样品作用后Hela和 Hep G2 的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的变化
        5.5.3 AO-EB染色观察两种样品作用后Hela和 Hep G2 的细胞核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变化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讨毛细式液基细胞学薄层染色技术对宫颈癌筛查应用价值研究[J]. 刘新梅.  中外医疗. 2016(01)
[2]槐糖脂的生物合成[J]. 李慧,马晓静,郭伟,李加山,宋欣.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3]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初探[J]. 宋丹丹,梁生康,王江涛.  环境化学. 2011(08)
[4]酵母胞外槐糖脂产生条件优化及其抑菌作用[J]. 陈静,宋欣,曲音波,刘爱芹.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03)
[5]阿霉素对不同乳腺癌细胞株的抑制及凋亡调控作用[J]. 于志勇,左文述,魏玲,薛兴奎,卓培英,宋现让,刘玉谭,刘岩松,周正波,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2005(01)
[6]一株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对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 顾笑梅,孔健,王富生,马桂荣.  微生物学报. 2003(02)
[7]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二)[J]. 李祖义,杨勤萍.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2(16)
[8]南极假丝酵母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研究(英文)[J]. 华兆哲,陈坚,伦世仪.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0(S2)
[9]酶促反应合成糖脂化合物[J]. 李祖义,刘俊杰.  有机化学. 1999(02)
[10]一株球拟酵母菌产生的胞外糖脂[J]. 李祖义,施邑屏,夏寅,许兴妹,李江云.  生物工程学报. 1986(01)

博士论文
[1]槐糖脂产生菌拟威克酵母的诱变育种、遗传改造及槐糖脂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D]. 李慧.山东大学 2013
[2]槐糖脂补料发酵及抗真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邵凌健.山东大学 2010
[3]槐糖脂产生菌的筛选及槐糖脂抑菌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陈静.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金属离子对拟威克酵母槐糖脂产量和组成的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D]. 张红蕊.齐鲁工业大学 2014
[2]槐糖脂对作物病原真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新型生物杀菌剂的开发[D]. 伏圣秘.齐鲁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81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681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