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心理学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17-02-18 19:42

  本文关键词: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心理学素养是指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教育教学工作统称为心理学素养教育。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通过心理学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和知识,并尝试联系新闻传播实践(如采访技巧、传播策略、受众心理等),为今后从事新闻工作积累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其二,通过课堂教学、心理测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心理学素养教育是在校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多年来,笔者曾为不同年级的新闻传播本科生讲授心理学课(包括心理学基础和新闻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尤其是80后的大学生)不但有着强烈的成才欲望,而且还经受着激烈的心理冲突,包括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独生子女所承担的社会和家长过高的期望,过去几十年应试教育在人格培养上存留在个体身上的缺陷,以及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适应:如人际关系的紧张、交友恋爱的困惑、学习方法的僵化、择业就业的迷茫等等。他们渴求倾诉、渴望宣泄,希冀摆脱心灵的痛苦。而心理学素养教育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教学,在讲解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及其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社会事件,让学生了解人生社会化全程发展的历程以及有关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防卫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通过课堂讨论、心理测验、个别谈心、讲解作业给学生提供倾诉、宣泄和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心理学教学对于促使学生不断调整人生角色,走出自卑、孤傲、嫉妒,追求完美等心理误区,积极面对人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其它政治思想教育课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另外,通过讲授新闻心理学,可以使学生对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联系新闻实践活动分析诸如增强新闻敏感、提高应变力、训练移情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握和引导受众心理等问题。

   心理学教学虽然课时不多,内容也十分有限,但是效果却比较明显。比如有学生在心理学作业里写道:“以前对心理学的概念比较模糊,接触后才知道原来世间有如此系统的一门科学在关注着人们的生理、心理。性格决定命运,我会努力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中,指点日后的迷津。”“学习心理学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调整好心态,从根本上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缺点,达到心理平衡;才能不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的影响,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优秀的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虽然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有接受心理学素养教育的迫切需要,但遗憾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上只为心理学专业和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这就导致长期以来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学盲”。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在压力面前有效地调控自我,和准确地把握受众心理。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据我们2004年对138所新闻院校(系)的调查发现当时已有42所学院(系)开设了心理学课(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影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但从总体看,心理学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强心理学素养教育符合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在《2007,新闻传播学教育青岛论坛》上指出:“新闻工作必须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增强开拓意识,勇于改革创新,积极开阔思路,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新闻工作。”这段话说明,在全球化发展时期,我们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当有国际视野,应当顺应世界科学发展的总趋势。那么,在新世纪世界科学发展有什么新动向呢?2004年美国国家人文学科总统奖章获得者约翰·塞尔教授认为,对人的“意识、意向性、特别是内在意向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此观点,他作了具体的阐释:“在上世纪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排斥人的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曾经被认为是使自然科学纯粹化和非人化的理想方式。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将人的因素重新纳入他们的研究工作之中。例如,在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甚至物理学中,皆是如此。”①

   如果说连典型的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都应将人的因素纳入其研究之中,那么本来就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并需要与人直接打交道的,“研究人怎样报道消息,接受新闻与知识,怎样受教与教人,怎样消遣与娱人”②的学科——新闻传播学就应当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对人的“意识、意向性及内在意向性”的研究。而“意识”是人类心理的高级部分,“意向性”属于人的行为倾向性(与态度有关),“内在意向性”则类似人的潜意识。从广义讲,这些内容都可以归入对人的心理的研究。由于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学”③,所以加强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教育,符合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两点建议:

   一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心理学素养教育应转变理念。无论是传统还是当前,我国大多数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里还没有心理学素养教育的位置。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忽视对“人的因素”,即对受教育主体自身心理因素关注不够,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如认知能力、创新意识),情绪情感状态(如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激情、热爱)及其身心健康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新闻学院的学生——准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所谓转变理念,就是要从以往比较重视新闻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教育,转到双管齐下:既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又关注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在新闻传播教育里增加心理学素养教育符合“新闻学教育应更新理念,对学科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④的思路。

   二是吸纳和培养心理学教师。据调查,多数西方国家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教育十分重视,例如美国和日本的新闻传播学院(系)都设有多种心理学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机构。不过他们的心理学教师是由学校心理学系承担的。而我国目前还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中国的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工作者奇缺。2006年11月,中国心理学学士论坛公布:“据粗略的统计,国内已建立了132个心理学系(包括研究所),心理学工作者的人数约为6000人左右”,而2003年美国就已经有1000多个心理学系,每年毕业的学生达10万人,心理学工作者(包括临床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共28万人。

   为了解决心理学教师匮乏的燃眉之急,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主动吸纳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二是给本单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和自学的时间,这部分人的心理学基础虽然薄弱,但他们有新闻传播专业的优势,对本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教育的针对性也会更强。现在已开设心理学课的新闻传播院(系)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属于这一类。▲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蔡曙山:《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心理学》,2007年第7期第3页。

   ②W·施拉姆著、余也鲁译《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③蔡笑岳:《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心理学》,2006年第1期第28页。

   ④杨良化:《继承传统 改革创新——2007’新闻传播学教育青岛论坛综述》,《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

   近期稿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这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根本指针。为了学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本刊2007年第1、2、3期《前沿关注》栏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积极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将着重围绕下述内容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新闻出版事业。在多媒体竞争的新的传播格局中,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通过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做强做大新闻产业。二是在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地坚持正确导向,遵循传播规律,不断改进创新,提高引导能力?三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新闻媒体如何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弘扬社会正气?欢迎大家就上述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来稿须电子文本,稿件请寄:北京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社《前沿关注》栏目收。

   责任编辑:万仕同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010-65369260

   E-mail:bjwst@sina.com

  


  本文关键词: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43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