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的新生转进—儒家公民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20:02
本文关键词:传统社会的新生转进—儒家公民社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汶川地震捐资去向问责,到反腐风暴劲吹;从乌坎事件爆发到厦门市民的散步抗议,凡此种种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在新世纪之初越来越频繁的发生,我们一方面为公民意识与社会力量的崛起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应对合法性危机的渐露表示担忧。面对日益深刻的合法性危机,我们不应敷衍塞责地把一切问题归结为社会转型的“阵痛”,更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积极维稳”,而是应弄清社会转型“阵痛”问题的根本所在,应实事求是地观照社会内部结构与文化的变迁,弄清我们自己是谁,有着怎样的文化发展脉络,才能降低社会转型的成本,才能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的“新生转进”中不再迷失自我。因此,所谓的现代转型就是用先进的或高科技手段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进来,导致公民生活与国家制度体系长期龃龉不和,引发合法性危机。毕竟对传统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更多地是为了更好地延续未来。目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公民社会作为西方文化体系中发展出来的,维护和发展人权,涵养民主自由力量的重要社会成果,是我们走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需要借鉴的优秀元素之一,但是公民社会毕竟是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产物,与中国社会有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因此需要创新转型方式,寻找成功文明的共通元素,由此才能为拨开困扰中国百年的自由民主之迷雾。细梳中国历史上几次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的努力多以失败而告终,往往无视中国的独特而复杂的社会历史经验,把西方历史形成的公民社会当做普遍经验来指导中国社会转型,必然面临文化和制度的双重阻碍。有鉴于此,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儒家公民社会的提出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儒家公民社会的内在逻辑结构,将儒家公民社会的合法性基础分为代表儒家宇宙“天道”智慧的“道统”合法性、代表历史文化的“学统”合法性和代表民意的“政统”合法性三位一体,其中由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神根基的孔庙秉承“道统”之权,由独立自由的大学掌“学统”之权,由民主选举的代议机关作为“政统”的权力组织,总此三者相互制衡相互合作。在此基础上,对儒家公民社会的现实可能性或社会转接的着力点进行讨论,包括儒家政治资源与民主制度、利益协调机制的驳接,儒家经济思想与市场自由化的接榫,再到儒家文化资源对现代公民伦理的重塑。在此三个层面的转接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从当下权力制度架构上来看,主要出现三位一体的合法性失衡,“政统”权力独大,以致“道统”与“政统”相融合,“学统”与“政统”相融合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权力架构、伦理习俗、司法体系、教育制度、慈善事业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才能真正让儒家公民社会在它原本应该生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公民社会只是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种可能,而且儒家思想也不完全符合现代社会自由宪政扩展实践的全部要求,仍然需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但是儒家思想在社会转型中提供的多元包容和开放性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不应被忽视的。
【关键词】:儒家思想 公民社会 文化 道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69;B22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3
- 一、目前的研究状况13-24
- (一) 西方学者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与公民社会的研究13-18
- (二) 中国学者对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18-24
-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社会转型的尝试24-30
- (一) 清末时期社会的初步分化25-26
- (二) 民国初年中国公民社会的新发展26-29
- (三) 建国后中国社会力量的衰落29-30
- 三、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儒家公民社会30-44
- (一) 传统儒家社会、西方公民社会与儒家公民社会的文化分野31-37
- (二) 儒家公民社会与西方公民社会对比37-40
- (三) 儒家公民社会的特点40-44
- 四、儒家公民社会的现代转接可能44-50
- (一) 政治转接44-47
- (二) 经济转接47-49
- (三) 社会文化转接49-50
- 五、当下发育公民社会的困境50-59
- (一) 历史背景与制度背景造成中国民主实践中潜在的“威权主义”51-52
- (二) 公共伦理与契约关系的匮乏52-54
- (三) 司法体系的反道德倾向54-55
- (四) 氓的吏化55-57
- (五) 知识分子启蒙心态57-58
- (六) 农村社会精英流失严重58-59
- 六、儒家公民社会的培育59-68
- (一) 以宽容的精神构建儒家式公共空间59-61
- (二) 续接传统儒家政治伦理61-62
- (三) 司法体系的儒家化62-63
- (四) 吏的儒化,重视社会精英的基层自治作用63-64
- (五) 发扬社会精英参政议政和基层自治的传统64-65
- (六) 儒家生死观重塑国民信仰体系65-66
- (七) 学校的独立化、社会化66-67
- (八) 重视社会公益、慈善事业67-68
- 七、反思68-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的限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04期
2 马占斌;;专制与自治——中国传统社会官民关系窥测[J];前沿;2012年06期
3 马小泉;地方自治: 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4 任剑涛;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滕祥志;韦伯论中国社会与宗教[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易小明;;儒家传统伦理与现实生活的分化[J];伦理学研究;200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传统社会的新生转进—儒家公民社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