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党的人的素质观逻辑演进
发布时间:2017-04-04 07:39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党的人的素质观逻辑演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度重视人的素质提高,在观念上不断扩展和完善人的素质发展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人的素质发展路径,在形成和发展路向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逻辑性,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人的素质发展观。毛泽东提出的“又红又专”素质标准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人的素质发展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要求相统一;人的素质基本标准“又红又专”与政治与业务相统一;减轻学生负担与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相统一的内在关系,标志着建国后党的人的素质观形成。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改革开放对人的素质新标准、新要求,把劳动者素质提升到综合国力的高度;人的素质基本内容扩展为“四有”新人;要求区分不同层次开展国民素质教育,体现了新时期党的人的素质观理论创新。江泽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发展作用与影响,把国民素质定位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把中华民族素质内容扩展为科学文化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突出抓好国民健康、思想道德、科技和创新素质教育;提出促进人民素质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动了党的人的素质观新发展。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针对国民素质发展失衡现状,提出文化在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作用亟待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素质向现代文明转型;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是党的人的素质观创新者。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理论与实践分别集中体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因此,党的几代领导核心的人的素质观,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具有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性质,都为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向现代文明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建国以来 中国共产党 人的素质观 逻辑演进 理论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0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6
- 第一章 建国以来党的人的素质观的形成依据16-23
- 1.1 人的素质基本理论:党的人的素质观形成的基本依据16-19
- 1.1.1 人的素质概念16
- 1.1.2 人的素质发展主要特征16-17
- 1.1.3 人的素质结构及内容构成17-18
- 1.1.4 人的素质结构要素的关系18-19
- 1.2 马克思主义人的素质思想:党的人的素质观形成的理论依据19-21
- 1.2.1 从人的素质差异性到发展平等取决于社会地位的完全平等19-20
- 1.2.2 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途径20-21
- 1.2.3 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水平的主要方法21
- 1.3 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党的人的素质观形成的实践依据21-23
- 1.3.1 人的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1
- 1.3.2 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影响21-22
- 1.3.3 人的素质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22-23
- 第二章 新中国党的人的素质观的确立与形成23-28
- 2.1 “又红又专”素质基本标准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党的人的素质观的性质与任务23-24
- 2.1.1 赋予人的素质结构新的内涵23-24
- 2.1.2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扫盲”活动,为劳动者成为“又红又专”提供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保障24
- 2.2 构建“60精神”体系,提升人的素质内涵24-28
- 2.2.1 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24-25
- 2.2.2 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25
- 2.2.3 勤政为民的焦裕禄精神25-26
- 2.2.4 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26
- 2.2.5 勇于创新的“两弹一星”精神26-28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人的素质观的现代性转型28-33
- 3.1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条件28-29
- 3.1.1 劳动者素质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28
- 3.1.2 以“四有”新人为标准的素质内容界定28-29
- 3.2 提高国民重点素质29-30
- 3.2.1 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制素质29-30
- 3.2.2 提高干部的理论与政治素质30
- 3.3 拓展国民素质提高新路径30-33
- 3.3.1 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30-31
- 3.3.2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条件31
- 3.3.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31-33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的人的素质观的调整33-39
- 4.1 经济体制转型中党的人的素质观调整33-36
- 4.1.1 把国民素质定位为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33-34
- 4.1.2 调整国民素质结构内容34-35
- 4.1.3 提出紧扣时代主题的国民素质教育新内容35-36
-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的人的素质观的基本特征36-37
- 4.2.1 国民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共进关系36
- 4.2.2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文化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36-37
- 4.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国民素质提高37-39
- 4.3.1 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37
- 4.3.2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7-38
- 4.3.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38-39
- 第五章 新世纪党的人的素质观的发展与创新39-43
- 5.1 新世纪党的人的素质观的发展39-40
- 5.1.1 针对人的素质发展失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9-40
- 5.1.2 由重视中华民族基本素质领域向精神文明领域转变40
- 5.2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高40-41
- 5.2.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0
- 5.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41
- 5.3 开辟人的素质提升的新路径41-43
- 5.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1
- 5.3.2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提供了全方位保证41-42
- 5.3.3 重视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素质提高42-43
- 第六章 党的人的素质观发展的逻辑演进及特征43-51
- 6.1 毛泽东提出的“又红又专”素质基本标准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建国后党的人的素质观奠基者43-44
- 6.1.1 人的素质发展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求相统一43
- 6.1.2 人的素质基本标准是“又红又专”和政治与业务相统一43-44
- 6.1.3 减轻学生负担与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相统一44
- 6.2 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素质理论,是新时期党的人的素质观开创者44-46
- 6.2.1 把劳动者素质提高到综合国力的高度44-45
- 6.2.2 人的素质基本内容扩展为“四有”新人45
- 6.2.3 区分不同层次开展国民素质教育45-46
- 6.3 江泽民强调加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的国民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的党的人的素质观推动者46-48
- 6.3.1 把国民素质定位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46
- 6.3.2 把中华民族素质内容扩展为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46
- 6.3.3 突出国民健康、思想道德、科技和创新素质教育46-47
- 6.3.4 提出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7-48
- 6.4 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人的素质观创新者48-51
- 6.4.1 针对人的素质发展失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8
- 6.4.2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48-49
- 6.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文明素质49
- 6.4.4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创造条件49-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课题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文安;陈东升;;试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党的人的素质观逻辑演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