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
本文关键词:简析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哲学是最为重要与引人注目的,它以人性的善恶为出发点,以仁、义、礼、智、信为具体标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规范。人格哲学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近现代,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大量输入,人们却忽略了人格哲学对品德重要的塑造作用,所以在面对西方之时,我们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把自身的文化沦为了“附属品”。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中最为著名的学派—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的简要介绍,用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阐释其人格哲学的主要内容与其思想所走过的路径:即西化的人格哲学、中西并置的人格哲学、回归中华的人格哲学,以“缘起”、“探索”与“完善”为关键词,把一直沦为战国策派思潮“附属品”的人格哲学提到“主人”的位置上,借此来论证战国策派虽是与西方思想“联姻”之产物,但它的思潮却具有中国人格哲学思想的内核,是一株清幽的“蕙兰”。最后,通过对战国策派思想的思考与重铸,来提请学界注意现今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并不是如何学习其精神或更为开放,而是要学会如何把西方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保护、延续、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培养更为健康的人格,而是要心平气和地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民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实实在在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战国策派 人格哲学 力人 兵文化 大夫士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9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9-10
- 1、战国策派简述9-10
-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6
- 1、战国策派综合研究10-11
- 2、战国策派史学研究11-12
- 3、战国策派政治学研究12-14
- 4、战国策派文学研究14-15
- 5、战国策派人格哲学研究15-16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6-19
- 1、研究方法16-17
- 2、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之处17-19
- 第一章 缘起——西化的人格哲学19-28
- 一、西方人格哲学的变迁19-21
- 1、康德之前的人格哲学19-20
- 2、康德之后的人格哲学20-21
- 二、“力人”21-24
- 1、尼采哲学的东方信徒21
- 2、浮士德精神与“力”之涵义21-23
- 3、“力人”23-24
- 三、英雄崇拜24-28
- 1、英雄崇拜的涵义24-25
- 2、英雄崇拜的类型与崇拜英雄之可能25-27
- 3、实现英雄崇拜的方法27-28
- 第二章 探索——中西并置的人格哲学28-35
- 一、西方兵文化28-30
- 1、西方兵文化的历史回顾28-29
- 2、西方兵文化的特征29-30
- 二、中华兵文化30-32
- 1、中华民族的两种气质30
- 2、兵文化的变迁30-32
- 三、战士式的人生观32-35
- 1、人生观的革新32
- 2、以“嫉”为中心的战士式人生观32-35
- 第三章 完善——回归中华人格哲学35-46
- 一、中华人格哲学的基本精神35-39
- 1、“大人”的涵义35-36
- 2、大仁36-37
- 3、大知(智)37-38
- 4、大勇38-39
- 二、君子39-42
- 1、君子的涵义39-40
- 2、“大人”与君子40-41
- 3、文弱的伪君子41-42
- 三、大夫士42-46
- 1、大夫士与士大夫之区别——世袭与有别42-43
- 2、大夫士的灵魂——忠勇敬死43-46
- 结语 思考与重铸46-49
- 参考文献49-57
- 致谢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志平;政治观念与现实选择的冲突——解读战国策派的政治理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袁继锋;;战国策派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高阿蕊;;“战国策派”研究的美学观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鲍劲翔;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救亡[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5 王向远;“战国策派”和“日本浪漫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2期
6 雷戈;论“战国策派”的历史警醒意识[J];武陵学刊;1998年05期
7 孔许友;;文学的民族主义与文化软实力——以对“战国策派”的反思为中心[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8 史金豪;对战国策派批判的批判[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9 余永和;;廿年来的战国策派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宫富;;“代言”与“立言”——“民族主义”文艺与“战国策派”文艺辨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传礼;;历史的笔误和价值的重估——“重估战国策派”系列论文之一[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宁;非常史论盼复兴[N];文艺报;2011年
2 李钧;战国策派:他们到底说过些什么?[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杨扬;鸿飞那复计东西?[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路晓冰;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雪松;“战国策派”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4 宫富;民族想象与国家叙事[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玲;论“战国策”派的“民族文学”观[D];厦门大学;2008年
2 袁舟群;“战国策”派的“法西斯主义”思想[D];安徽大学;2006年
3 贺艳;“战国策派”: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叙述和文学想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若清;战国策派政治思想再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潘剑贞;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观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莉莉;“战国策派”批判之反思[D];湖北大学;2013年
7 林燕喜;战国策派的文化形态史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8 马鸥亚;简析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5年
9 梁庇寒;“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李建华;中西交融、返本开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简析战国策派的人格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