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命:先秦命论的演变与君子人格的确立
发布时间:2025-03-19 22:55
“命”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极其重要且本源的概念,“命”字至迟我们在西周的金文中已能看见,若按傅斯年先生“命”“令”同训的观点,则在甲骨文中就已频繁出现。我们也看到在早期的自然宗教社会中,“命”的表达总是与“天”“帝”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早期宇宙论的重要来源及基础。到了西周社会,随着人们价值理性的觉醒,中国人对天命观念的认知和表达愈发清晰,但“天命”作为一种巨大的支配性力量仍然牢牢的占据着人们的世界观,并以其强大的意志和法则支配者人事的运行,这集中体现在政治领域,“君权天授”即是显著的表达。而“君子”这一概念在春秋之前主要是对掌握统治权力的以天子为代表的有位贵族之通称,“位”是其显性特色、应有之义,这与我们后世理解的道德君子概念有着重大的区别,而道德义在“君子”内涵中的完善与确立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则要归功于孔子的《论语》,也正是在《论语》中,孔子为我们展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也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然“君子”知“命”是孔子认为的君子之为君子的必然命题,那么这种必然性是孔子的创设还是传统的延续与转化?从“君子”与“命”的初始内涵及发...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旨趣与意义
2 研究现状与问题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君子知命”的提出
1.1 “君子”概念溯源
1.1.1 有位“君子”
1.1.2 有德“君子”
1.1.3 位之“君子”向德之“君子”转变原因分析
1.2 “命”与“天命”
1.2.1 何谓“命”
1.2.2 何谓“天命”
1.2.3 “天命”观念的早期演进
1.3 “君子知命”的几重内涵
1.4 小结
2 “惟天降命”:“天子”与“命”
2.1 “天命”与王权
2.1.1 殷商“天帝”信仰的生成
2.1.2 周人的继承和改造
2.1.3 “惟命不于常”的确立
2.2 “惟德动天”:天子敬德保命
2.2.1 “德”的政治化发展
2.2.2 以德配天:天子知命的内涵
2.2.3 敬德保民:天子保命的具体路径
2.3 天命的运行机制
2.4 小结
3 位命一致:君子知命与宗周礼乐秩序
3.1 西周封建等级制度的构建
3.1.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初分封制的构建
3.1.2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亲亲尊尊的宗法制
3.1.3 “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继承制
3.2 知命与守礼
3.2.1 王命与册命的统一
3.2.2 知命就是守礼
3.3 礼崩乐坏下的位命分离
3.3.1 传统天命观的式微
3.3.2 周礼的衰落
3.4 小结
4 春秋战国时期“命”论的分化与君子人格的确立
4.1 儒家的德命合一
4.1.1 儒家的天命观
4.1.2 知命、正命到“制天命而用之”
4.1.3 儒家君子人格的确立
4.2 道家命论
4.2.1 “天道自然”的天命观
4.2.2 安命顺命说
4.2.3 道家的君子观
4.3 墨家“非命论”思想
4.3.1 墨家的天命观
4.3.2 “非命”思想的展开
4.3.3 墨家的君子观
4.4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6982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旨趣与意义
2 研究现状与问题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君子知命”的提出
1.1 “君子”概念溯源
1.1.1 有位“君子”
1.1.2 有德“君子”
1.1.3 位之“君子”向德之“君子”转变原因分析
1.2 “命”与“天命”
1.2.1 何谓“命”
1.2.2 何谓“天命”
1.2.3 “天命”观念的早期演进
1.3 “君子知命”的几重内涵
1.4 小结
2 “惟天降命”:“天子”与“命”
2.1 “天命”与王权
2.1.1 殷商“天帝”信仰的生成
2.1.2 周人的继承和改造
2.1.3 “惟命不于常”的确立
2.2 “惟德动天”:天子敬德保命
2.2.1 “德”的政治化发展
2.2.2 以德配天:天子知命的内涵
2.2.3 敬德保民:天子保命的具体路径
2.3 天命的运行机制
2.4 小结
3 位命一致:君子知命与宗周礼乐秩序
3.1 西周封建等级制度的构建
3.1.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初分封制的构建
3.1.2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亲亲尊尊的宗法制
3.1.3 “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继承制
3.2 知命与守礼
3.2.1 王命与册命的统一
3.2.2 知命就是守礼
3.3 礼崩乐坏下的位命分离
3.3.1 传统天命观的式微
3.3.2 周礼的衰落
3.4 小结
4 春秋战国时期“命”论的分化与君子人格的确立
4.1 儒家的德命合一
4.1.1 儒家的天命观
4.1.2 知命、正命到“制天命而用之”
4.1.3 儒家君子人格的确立
4.2 道家命论
4.2.1 “天道自然”的天命观
4.2.2 安命顺命说
4.2.3 道家的君子观
4.3 墨家“非命论”思想
4.3.1 墨家的天命观
4.3.2 “非命”思想的展开
4.3.3 墨家的君子观
4.4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6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3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