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后真相”问题:理论溯源与现状
发布时间:2025-03-20 04:44
“后真相(Post-truth)”发端于西方政治语境,主要表现为政治传播中“情感”、“信念”高于“事实”的特征。缘于2016年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等事件,这一现象近年来持续增殖,受到广泛关注。“后真相”体现了当前西方政治环境的特性,也渗透至现代科技领域,呈现于科学与政治交织的复杂情境中,全球化背景下的气候政治便是典型。因此,“后真相”研究并不囿于传播学与政治学等范畴,也同时关涉到现代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本文从科学哲学内部对“后真相”所呈现的现象与本质进行分析。科学与政治的含混性是科学中“后真相”问题的关键。历史地看,科学与政治的分野可追溯到古希腊对知识(episteme)与意见(doxa)的认知差距的建立,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经由近代科学与启蒙主义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呈现为自然/社会、科学/政治的二分。在科学哲学内部,这一传统在库恩提出“范式”理论后发生转变,随着历史与社会研究等进路的介入,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基础遭到持续消解,科学知识被内在地解释为社会建构的,科学与政治关系之阐发在不同的本体论基础上又有所区别。因此本文借助科学哲学理论对“后真相”问题进行深层次透视,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综合...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后真相”现象与问题提出
1.2 “后真相”的研究现状
1.2.1 “后真相”概念及其译法
1.2.2 “后真相”与政治传播
1.2.3 “后真相”与STS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后真相”的思想溯源
2.1 西方真理观的演变
2.1.1 古希腊真理观:知识与意见的分化
2.1.2 理性作为知识客观性的保证
2.1.3 对传统真理观的反本质主义批判
2.2 科学文化与反科学思潮
2.2.1 科学作为客观性道德底蕴的来源
2.2.2 “后真相”与后现代反科学思潮
3 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历史-文化解构
3.1 科学知识的历史建构
3.2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3.3 对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有效性解释
4 科学的“后真相”的解释框架及再解释
4.1 “后真相”的三种解释框架
4.1.1 基于自然实在论
4.1.2 基于社会建构论
4.1.3 基于非现代性
4.2 “真相”的再解释:基于科学文化研究
4.2.1 科学主体:多元异质共同体
4.2.2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连带性解释
4.2.3 科学知识检验的有效性标准
5 “后真相”的现实情境:科学事实的不稳定性与专家信任危机
5.1 后常规科学中的科学事实
5.2 科学事实的不稳定性与“替代事实”
5.3 专家信任危机:公众的家园政治
6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37405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后真相”现象与问题提出
1.2 “后真相”的研究现状
1.2.1 “后真相”概念及其译法
1.2.2 “后真相”与政治传播
1.2.3 “后真相”与STS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后真相”的思想溯源
2.1 西方真理观的演变
2.1.1 古希腊真理观:知识与意见的分化
2.1.2 理性作为知识客观性的保证
2.1.3 对传统真理观的反本质主义批判
2.2 科学文化与反科学思潮
2.2.1 科学作为客观性道德底蕴的来源
2.2.2 “后真相”与后现代反科学思潮
3 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历史-文化解构
3.1 科学知识的历史建构
3.2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3.3 对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有效性解释
4 科学的“后真相”的解释框架及再解释
4.1 “后真相”的三种解释框架
4.1.1 基于自然实在论
4.1.2 基于社会建构论
4.1.3 基于非现代性
4.2 “真相”的再解释:基于科学文化研究
4.2.1 科学主体:多元异质共同体
4.2.2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连带性解释
4.2.3 科学知识检验的有效性标准
5 “后真相”的现实情境:科学事实的不稳定性与专家信任危机
5.1 后常规科学中的科学事实
5.2 科学事实的不稳定性与“替代事实”
5.3 专家信任危机:公众的家园政治
6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37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3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