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老子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0 05:12
苏辙《老子解》是宋代著名的《老子》注本,受到后世学者高度重视,对后世老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苏辙《老子解》的思想内容以及诠释特点,考察了后世学者对《老子解》的评价和引用等情况。在思想内容方面,《老子解》对于《老子》原文中“道”、“有无”和“无为”等概念进行了改造性的诠释。其对“道”的诠释与早期《老子》注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注重“常道”,同时对“可道”也有一定的认可,并认为道不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存在,而是与万物成为相互统一的整体。关于“有无”问题,在北宋老学有无并重的学风下,苏辙也强调有无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但他又提出不能执着于有无,道也不能以有无来描述。在“无为”的诠释上,《老子解》强调“无心”,并以“无心”思想贯彻于道生化万物以及人的治身、治国等方面。《老子解》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复性”概括《老子》的主旨,提出由放弃对外在事物的“穷理”转向对内心的“尽性”,最终完成“复命”的修养方法。本文从“知性”、“见性”、“复性”三个阶段详细论述了《老子解》的“复性”思想。在诠释特点方面,第一,《老子解》极少作字句上的训诂,而是注重对义理的阐述。苏辙在阐述义理时并不受《老子》文本的...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老子解》的成书过程
第一节 贬谪筠州与《老子解》的初步撰写
第二节 仕途沉浮与《老子解》的修改
第三节 隐居颍川与《老子解》的完成
第二章 《老子解》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莫非道也:《老子解》对“道”的诠释
一、可道与常道
二、道与万物
第二节 有无为一:《老子解》对“有无”的诠释
一、有无并重
二、道与有无
第三节 无心无为:《老子解》对于“无为”的诠释
一、道无为之之意
二、以无心治身
三、以无心治国
第四节 去妄复性:《老子解》的思想主旨
一、性真物妄
二、妄出于性
三、去妄复性
第三章 《老子解》的诠释特点
第一节 发挥与改造:《老子解》的诠释方法
一、《老子解》对老子思想的引申和发挥
二、《老子解》对老子思想的改易
第二节 突出心性:《老子解》的诠释思路
一、从心性角度对老子思想的补充
二、以心性思想替代《老子》本义
第三节 三教融通:《老子解》的诠释目的
一、调和孔老思想
二、融通佛老思想
第四章 《老子解》的后世评价和影响
第一节 朱熹对《老子解》的评价
一、道器之辨
二、“天下无二道”与三教异同
三、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第二节 《老子解》与后世老学的发展
一、范应元对《老子解》“复性”说的反思
二、赵秉文对《老子解》的评价与发展
三、李贽与苏辙《老子解》的异趣
四、焦竑对《老子解》思想的吸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37438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老子解》的成书过程
第一节 贬谪筠州与《老子解》的初步撰写
第二节 仕途沉浮与《老子解》的修改
第三节 隐居颍川与《老子解》的完成
第二章 《老子解》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莫非道也:《老子解》对“道”的诠释
一、可道与常道
二、道与万物
第二节 有无为一:《老子解》对“有无”的诠释
一、有无并重
二、道与有无
第三节 无心无为:《老子解》对于“无为”的诠释
一、道无为之之意
二、以无心治身
三、以无心治国
第四节 去妄复性:《老子解》的思想主旨
一、性真物妄
二、妄出于性
三、去妄复性
第三章 《老子解》的诠释特点
第一节 发挥与改造:《老子解》的诠释方法
一、《老子解》对老子思想的引申和发挥
二、《老子解》对老子思想的改易
第二节 突出心性:《老子解》的诠释思路
一、从心性角度对老子思想的补充
二、以心性思想替代《老子》本义
第三节 三教融通:《老子解》的诠释目的
一、调和孔老思想
二、融通佛老思想
第四章 《老子解》的后世评价和影响
第一节 朱熹对《老子解》的评价
一、道器之辨
二、“天下无二道”与三教异同
三、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第二节 《老子解》与后世老学的发展
一、范应元对《老子解》“复性”说的反思
二、赵秉文对《老子解》的评价与发展
三、李贽与苏辙《老子解》的异趣
四、焦竑对《老子解》思想的吸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37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3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