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论怀特海对教育中“呆滞的思想”的批判

发布时间:2017-11-01 07:01

  本文关键词:论怀特海对教育中“呆滞的思想”的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怀特海 呆滞的思想 批判 课程改革


【摘要】:“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s)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用来指代当时英国教育中所存在的思想僵化、学科孤立、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的专业术语。近百年之后,远隔重洋的我国教育虽然比起怀特海年代的教育已有长足的进步,但填鸭式教学、盲目追求考试分数以及轻视学生智慧培养等教育现象较为普遍,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和创造力方面仍较匮乏。可见,“呆滞的思想”犹如一面坚不可摧的围墙,虽过百年,但仍束缚着学生们的思想,阻隔了知识与知识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正因如此,本文有必要对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些启示。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针对于怀特海“呆滞的思想”的表述及内涵分析,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没有经过实践的知识;二是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没有经过验证的知识;三是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没有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该批判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呆滞的思想”腐蚀了人的“最美好的东西”;二是“呆滞的思想”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三是“呆滞的思想”有损人性,破坏生活。第四章主要阐释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怀特海认为“呆滞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人的大脑当“工具”使用;二是教育没有踏准智力发展的节奏;三是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智慧的培养。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怀特海关于避免“呆滞的思想”产生的教育建议,这个建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不要同时开设太多科目;二是教师如果要教,一定要教的透彻;三是要保持知识的活力。第六章主要阐述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这个启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课程目标实施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既有知识又兼具智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避免课程孤立,注重课程间的彼此融合;三是在课程实施上避免精确阶段过长,把握好教育的节奏。这部分内容是此研究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怀特海 呆滞的思想 批判 课程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2.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一、选题缘由11-13
  • (一)“呆滞的思想”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11
  • (二)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批判11-12
  • (三)“呆滞的思想”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12
  • (四)我国鲜有学者对怀特海“呆滞的思想”的研究12
  • (五)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给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有益启示12-13
  • 二、研究目的13
  • 三、研究意义13-14
  • 四、研究综述14-19
  • (一)我国关于“呆滞的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14-16
  • (二)关于怀特海“呆滞的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16-19
  • 五、主要研究内容19-20
  • 六、研究方法20
  • 七、创新之处20-21
  • (一)梳理和概括了怀特海关于“呆滞的思想”的批判20
  • (二)提出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20-21
  • 第二章 怀特海所批判的“呆滞的思想”的表述及内涵分析21-27
  • 一、怀特海关于“呆滞的思想”的表述21
  • 二、“呆滞的思想”的内涵分析21-27
  • (一)“呆滞的思想”即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的知识21-23
  • (二)“呆滞的思想”即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验证的知识23-24
  • (三)“呆滞的思想”即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与其他的东西融汇贯通的知识24-27
  • 第三章 怀特海对教育中“呆滞的思想”的批判27-32
  • 一、“呆滞的思想”腐蚀了人的“最美好的东西”27-28
  • 二、“呆滞的思想”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命力28-30
  • 三、“呆滞的思想”有损人性,破坏生活30-32
  • 第四章 怀特海所批判的“呆滞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32-37
  • 一、把人脑当成“工具”使用32-33
  • 二、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智慧培养33-35
  • 三、教育没有踏准智力发展的节奏35-37
  • 第五章 怀特海关于避免“呆滞的思想”产生的教育建议37-42
  • 一、学校不要同时开设太多科目37-38
  • 二、教师如果要教,一定要教的透彻38-39
  • 三、要保持知识的活力39-42
  • 第六章 怀特海对“呆滞思想”批判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42-46
  • 一、在课程目标实施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既有知识又兼具智慧42-43
  • 二、在课程设置上避免课程孤立,注重课程间的彼此融合43-44
  • 三、在课程实施上避免精确阶段过长,,把握好教育的节奏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强;;关于怀特海思辨哲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许锋华;岳伟;;浪漫、精确与综合——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5期

3 杨丽;温恒福;;怀特海对17世纪实体哲学的批判[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4 赵玲;郑敏希;;怀特海对自然二分问题的思考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5 杨芳;阳黔花;;怀特海机体哲学的基本思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韩震;冒险的价值——我读怀特海[J];学术研究;2002年09期

7 小约翰·B·科布 ,张学广;怀特海的价值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Franz Riffert,周加林;学校的自我评价与标准化考试——怀特海关于标准化考试的观点及其实施[J];开放时代;2004年05期

9 小约翰B .科布,曲跃厚;马克思与怀特海[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10 张爱芳;;论怀特海的大学理念[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喜;;从过程哲学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读派莫莱的《马克思和怀特海:过程、辩证法和资本主义批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明;;怀特海与教育:实践和思想[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峰强;陈英敏;;怀特海有机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及启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宇杰 曲跃厚;怀特海与中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石为华;沉湎怀特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黄志远;怀特海历史哲学刍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付洪泉;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5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娟;怀特海:时代的异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陶春;怀特海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2年

7 (美)小约翰·B.科布 (美)大卫·R.格里芬 (台湾)俞懿娴 寇东亮 郑伟 宇杰 曲跃厚/编译;怀特海 和谐回应东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李健;重构为了人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楚渔;改造传统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大事[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桂青;让孩子“欢欣”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的哲学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铭;怀特海的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白弘雅;论怀特海对教育中“呆滞的思想”的批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建强;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内涵的转换与怀特海的有机论重构[D];山西大学;2004年

4 刘宝福;怀特海事件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溯源及阐释[D];吉林大学;2008年

6 魏婕;从怀特海的思辨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纪升娟;论怀特海的和谐教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建杰;论怀特海过程神学之上帝观[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9 卢琛琛;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邱德明;论怀特海的“现实体”[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25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125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2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