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初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缓解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初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缓解策略研究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师 职业倦怠 地理教师职业倦怠 缓解策略
【摘要】:职业倦怠一般指的是从事助人行业的个体工作者因无法适应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现象,一般表现为情感耗竭,即感到情感被耗尽、用完;人格解体,即对人冷酷、麻木,非人格地对待交流对象;缺乏个人成就感,即感觉到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是在职业倦怠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的。地理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地理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不能顺利应对来自学校、同事、家庭、学生以及地理教师自身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耗竭感。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是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不同模型理论和量表工具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马氏三维度职业倦怠模型理论应用最为广泛,国内研究者也多用马氏职业倦怠中文版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它主要是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三维度来研究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健康水平、教龄、职称、工资待遇、是否担任班主任、一周课时数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度与工作压力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会对教师的工作、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产生不良的影响。陷入职业倦怠误区的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降低,出现消极情绪,对待学生态度冷淡、疏离,程度严重的想要逃离工作岗位并有离职的打算;在身心健康方面,常常失眠、精力不足、心理压力较大,情绪变化无常、焦虑、易冲动,导致人际交往减少,不愿参加团体活动,最终导致其人际关系陷入困境。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个性因素和组织因素。个性因素是指教师的自身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专业能力等;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工作压力状况等方面。河北省目前初中地理教师整体职业倦怠程度并不是很严重,但已经达到中度倦怠水平,人格解体程度相对最高,情感耗竭程度次之,低成就感程度最轻。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合理调整自身的情绪、学校建构合理的管理系统、有效组织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进教师家庭的理解与支持等都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Abstract]:Job burnout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emotional and other physical and mental exhaustion caused by the individual worker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industry of helping others because they cannot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are generally manifested as emotional exhaustion. That is to say, the feeling is exhausted, used up; Depersonalization, that is to say, cold, numb, non-personal treatment of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The study of geography teachers' job burnout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job burnout. Geography teachers' job burnout refers to geography teachers' failure to respond smoothly in their daily work. Yeah, from school. Colleagues, families, students and geography teachers themselves press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ense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Job burnout is mainly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put forward different model theories and scale tools to study teachers' job burnout. Markovian three-dimension job burnout model theory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Chinese version of Markovian Job Burnout scale is used as a measuring tool. It mainly studies burnout and teachers'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Health level, teaching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title, salary, whether to serve as a class teacher, a week of class hou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and job pressure on teachers' job burnout. Teachers' job burnout will affect teachers' work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Teachers who fall into job burnout misunderstandings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for work, appear negative emotions, and treat students with indifference and alienation. Serious people who want to leave their jobs and have plans to leave their job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ten insomnia, lack of energ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emotional volatility, anxiety, impulsive, resulting in reduc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un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group activiti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 job burnout are teachers'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Personality factors refer to teachers' own health status, marital statu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so on. Organizational factors mainly include social factors, school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work stress and other aspects. Hebei Province at present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overall job burnout is not very serious. However, it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moderate burnout, the highest degree of depersonalization, the second degree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the least degree of low achievement. Teachers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their own emotions. The effective ways and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job burnout are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to organize school-based training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eachers' social status, and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teachers' familie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33.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永杰;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体会[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叶汝坤;;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模块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9期
3 李浩;;给湘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6年22期
4 周学雨;;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课[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4期
5 陈海航;;让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动”起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钟紫峰;;初中地理的案例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7 陈淑娟;;农村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16期
8 张成锦;;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4期
9 高金凤;;怎样教好初中地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10 张红敏;;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京鸿;;初中地理新教材改革特色的美学赏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李粉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3 郭艳玲;;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4 谭秀华;;英国初中地理教材中教学图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冬;;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世界的地形》(湘教版)第一课时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常艳丽;;初中地理新课改带来的思考[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7 孟小霞;;地理备考中的一点思考——重视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8 李粉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9 杨磊;;初中地理复习之我见[A];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陈远志;;初中地理学习评价多元化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从江县第三民族中学 王芳;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3年
2 英山县雷店中学 柯斌;浅谈初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之道[N];黄冈日报;2010年
3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一中 黄明芝;初中地理课上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N];学知报;2010年
4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周家山中学 张惠玲;浅议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究[N];科学导报;2012年
5 吉林省梨树县林海镇中学 倪志新;师生互动是上好初中地理课的关键[N];学知报;2011年
6 奉新冶城职业中专学校 刘名东;素质教育呼唤初中地理课教师专职化[N];宜春日报;2009年
7 大方县牛场乡中坝小学 陈洪;浅议初中地理美育教育[N];毕节日报;2011年
8 倪征 (作者单位:平舆三中);初中地理教师如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N];驻马店日报;2007年
9 安丽英;新学年可免费领取练习册[N];邯郸日报;2008年
10 大连市第十三中学 张丽梅;谈初中地理启发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N];中国信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世芳;初中地理教材应用优化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靖华;试论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樊晓芸;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及案例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丽萍;初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渗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范华;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雪晴;基于初中地理活动系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陈亚伟;初中地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许华;初中地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措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中;对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龚慧;贵州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现状个案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58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35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