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双语教学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高中化学双语教学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出处:《苏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微型课程是当前课程开发的新选择和趋势。为了将高中化学双语教学与微型课程相结合,本文以教育神经科学理论、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环境模式课程编制理论和以人为本教育观理论为基础,对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微型课程的编制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所选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了高中化学双语教学微型课程,提出了编制该课程的理论、目标和编写教材的方法等,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专家评价法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定高中化学双语教学微型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和内容选择的原则,通过多种知识呈现方式,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和课程实施的前期工作。课程评价结果显示,指导老师认为该课程能较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学生对课程表现出较强的兴趣,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英文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Abstract]:Micro curriculum is a new choice and trend of curr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mbine bilingual chemistry teaching with micro curriculum, this paper uses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theo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mode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bilingual chemist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compiling method of micro-curriculum are studied in depth,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selected school. The microcurriculum of bilingual chemist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the theories,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nd relevant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have been used. The expert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guiding ideology, system structure and principles of content selection for the compilation of micro curriculum textbooks for bilingual chemist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re set up. Through a variety of knowledge presentation, the preparation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work.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e instructor thinks that the cours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in all aspects. Students showed strong interest in the course, high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the students' academic ability and English ability were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希普;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5期
2 杜承南,李毓明;双语教学纵横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何全旭,吴为民;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郭瑞;浅谈双语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刘钦永;关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面向21世纪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02年02期
8 唐建国;语文双语教学请缓行[J];中国民族教育;2002年03期
9 任永丽;;发挥双语教学优势,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秀山;聂正英;;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探究[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张峰;乐群;郑翔玉;;在模电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探讨[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贾宏志;杨永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向东;乔文孝;;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志涛;;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一些看法[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树根;姜昕;;我国双语教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综述[A];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春香;陈杰忠;胡又厘;;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鲍作臣;;中医双语教学的探讨[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9 郭艳红;陈孝忠;;在普通医学院校进行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马国东;;开展《运动生理学》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霞 通讯员 霍云云;双语教学助推云南民族教育发展[N];云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郝永文;双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教师抓起[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3 见习记者 刘涛;充分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N];哈密报(汉);2007年
4 蒋夫尔;新疆15万学生就读“双语教学班”[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实习记者 肖永疆;我区双语教学呈现喜人态势[N];喀什日报(汉);2008年
6 实习记者 纪军;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双语教学[N];阿克苏日报;2008年
7 孟凯;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双语文化的基础性工程[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梅;呼唤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N];贵州日报;2009年
9 王秀旭;对我省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N];贵州民族报;2009年
10 记者 王文博;我区15.5万少数民族学生走进双语课堂[N];喀什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尹存燕;中日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自动构建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张卫国;双语学与新疆双语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梅砚;论上海发展中的中小学双语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旭平;走向生活的双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庆;对青岛市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的反思及对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春;双语教学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婷;当下我国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卫英;我国双语教学之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夏剑;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龚一婷;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秀春;双语教学的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皮文彬;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洋洋;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7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37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