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及其教学实践的一项质性研究
本文选题:跨文化意识 切入点:跨文化教学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中国,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外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英语教育倍受人们重视。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偏重于对语言形式和知识结构的传授,而忽视跨文化教学。从英语教师的角度而言,人们更多地关注其作为“英语技能传授者”、“英语课程实施者”的专业身份,而忽视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及其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特殊的文化诉求。英语教师自身也缺乏语际间文化互动的意识,这不仅容易导致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出现实际情景下的语言交际障碍,而且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外语与母语文化差异的恰当理解。本研究基于跨文化意识发展的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两位高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现场观察研究,试图揭示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表现及其实施跨文化教学的现实状况。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具体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对相关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同时还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实施过程。第二部分是研究的实施,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定、研究的进程进行安排以及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第三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部分,笔者通过访谈、课堂观察、课后观察等方式,从文化接受水平、文化调适水平、文化融合水平这三个方面出发,具体且详尽地描述了英语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跨文化意识的呈现以及跨文化教学的实施。同时,笔者针对以上内容,一方面从英语教师的主观因素,包括教师的受教育经历以及工作经历;另一方面从客观因素,如学生、同事、领导以及社会环境对教师跨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教师跨文化教学困境的成因。第四部分是研究启示。这一部分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提出努力方向。以期为英语教师走出跨文化意识及其教学困境提供策略与建议,即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理解文化矛盾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要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跨文化需求。第五部分是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笔者从研究结论的效度分析、研究的缺陷与存在的不足两方面进行研究反思。并从研究结论的信度保障、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研究结论的代表性等三个方面对研究进行了展望。
[Abstract]:In China, English, as a major foreig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English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has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form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while neglecting cross-cultural teaching.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English skills imitators", "English course implementers", However, ignoring their speci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ir special cultural demands compared with other subjects, English teachers themselves lack the awareness of interlingual cultural interaction, which not only leads to the weakness of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languag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in actual situations may affect students'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mother tongu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development and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achers' cro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daily teaching, two senior English teacher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levant core concep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mainly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through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fter-school observation and other ways, from the level of cultural acceptanc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level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autho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present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the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ims at the above contents.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English teachers, including teacher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work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impact of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students, colleagues, leadership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n teachers' cross-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eachers' cross-cultural teaching dilemma. Part 4th is the inspiration of the research. This part mainly starts from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ir effor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get out of the cro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teaching dilemma. That is, teachers should renew their ideas,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understand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establ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 close to their students. The 5th part is the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validity of the conclusions, the defect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nglish teachers' cro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军良;;“对话范式”视域中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会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顾春燕;李长顺;;道德视角下文化自觉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J];统计与管理;2013年01期
3 隋琳;敞开与融合:企业家的文化视域──评代明午诗集《余事集》[J];大庆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4 袁斌;;从体育文化视域追溯远古时期的狩猎行为[J];芒种;2013年03期
5 陈海平;;浅析技术与文化交互视域下的网络文化系统[J];参花(下);2013年10期
6 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7期
7 王岳川;陈凤珍;;文化整体创新与中国经验的世界化——王岳川教授比较文化访谈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陆刚;;译语文化视域下的共性与个性[J];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秦桂敏;;浅析丁肃清新散文的文化意蕴[J];小说评论;2011年S2期
10 廖思湄;;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玉兰;吴文峰;;运动队文化建设与运动员形象塑造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打造精品力作 推进文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洪霁;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吁求[N];文艺报;2013年
3 中共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融贯通[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叶小文;“文化中国”与“文化宗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叶小文;增强宗教的文化性 建设“文化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梁玖;跨文化视域比较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王咏梅 华跃;淮安: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淮仲;淮阴中学:让“传承光荣,,追求卓越”成为精神支柱[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白长青 程义伟;一位学者的文化后院[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视域[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巧玲;文化视域下的汉维养生谚语对比[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2 方舒;“中产趣味”下国产影视剧模式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璐;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4 陈树鹏;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中德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吴一帆;中国萌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流行动因探析[D];暨南大学;2016年
6 李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7 李业;从跨文化视角评价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朱美玲;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及其教学实践的一项质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9 白雪峰;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国政;民俗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59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55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