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基于微视频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02:05

  本文选题:教学胜任力 切入点:遵守规则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师资力量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推动教育发展,然而,在偏远农村,无论是教师资格准入标准还是职后教师享受的培训机会,农村教师都远远落后于城市教师。教师教学胜任力作为评价教师胜任教师职业的标准,如能有效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胜任力将助力农村师资力量提高。数字时代的宠儿——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教育系统也同样受益颇多。微视频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以其短小精炼、内容丰富、富媒体形式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将教师教学胜任力因子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更容易被教师接纳,经过精心编辑整理的微视频能够帮助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农村中小学教师微视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论证基于微视频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可行性。提出基于微视频的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模型。其次,在基于微视频的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对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中的五个因子提出基于微视频的针对性提升策略并进行实施。这五个因子分别为:遵守规则、客观性、坚持性、情绪洞察力、沟通技能。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教师教学胜任力因子,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借助于微视频这种有趣的富媒体形式来呈现,以期能更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主要考虑采用何种形式、利用何种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使教师教学胜任力由理论研究向实际提升转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受到老师的认可,微视频在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方面有很大帮助作用。2.丰富的学习资源才能保证学习效果。3.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微视频内容设计要合理,要有趣有用,有很强的针对性。
[Abstract]:Teacher capacity is the primary condition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high-quality teacher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owever, in remote rural areas, whether it is the admission criteria for teacher qualifications or th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post-service teachers,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lag far behind city teachers. The teaching competence of teachers is regarded as the standard to evaluate teachers' competence as teachers. If w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competence of rural teachers, it will help rural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darling of the digital age-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The education system also benefits a lot. Frequency as the product of information, Because of its short, rich content, rich media form has been favored by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y factors in the form of micro-video presentation is easier to be accepted by teachers, The carefully edited microvideo can help improve the teaching competence of teacher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competence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use of micro-video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re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mpetence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microvideo, and puts forward a teaching competence enhancement model based on microvideo.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 of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based on micro-video, In this paper, five factors in the model of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are put forwar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micro-video. The five factors are: obey rules, objectivity, persistence, emotion insight, etc.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mpetence of specific teachers, which is presented by means of microvideo,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and rich media 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more effectively, the research mainly considers what form and ways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so that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can be transformed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practical improvement.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Learning through microvideo is recognized by teachers. Micro-vide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2. Rich learning resources can ensure learning effect .3. in order to ensure learning effect, Micro video content design should be reasonable, interesting and useful, with strong pertinenc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卫东;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浙江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闻岫;《“双轨制”教师培训模式探究》出版[J];阴山学刊;2003年02期

3 王春燕,王海山;新教师培训模式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年07期

4 朱祥平;;谈对多元化教师培训模式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6年17期

5 朱益明;;对“如何引导教师充电”的回应 应如何认识校本教师培训[J];人民教育;2006年09期

6 许应华;林长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阶段”教师培训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7 ;伍:教师发展与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S1期

8 牛利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导引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9 覃志鸿;;当前农村教师培训模式启示[J];商;2013年20期

10 耿国彦;程向东;;“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J];今日教育;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安权;;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的理念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优化模式 注重实效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提高教师培训效益[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4 李春芳;傅剑辉;;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师培训模式初探[A];中国名校卷(广东卷)[C];2013年

5 ;创新网络研修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6 ;明确思路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7 ;强化师训基地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8 喻平;;PME关于数学教师研究综述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均明;;课程改革与教师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张源源;邬志辉;;美国HTS学校教师发展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省招远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刘书科;有效培训助推新教师行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2 李虎成 陕西省洛南县教育局副局长;加大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 文久江;让教师来培训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马朝宏;教师培训:走向多元和开放[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朱金宝邋马张留;普通教师走上培训讲台[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李芳;山区农村教师渴盼“充电”[N];云南政协报;2009年

7 记者 王超群;北京创建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小雅;教师教育发展该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苏婷 周仕清;营造乐教善教的成长“田园”[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明全;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向新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娟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4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萌;面向教师需求的教师及时培训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蕾;信息化支持西南边境民族学校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陈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教育信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永亮;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建;“国培计划”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创新性贡献及变革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静静;数字化下教师培训模式转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昂昂;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黄仪庄;中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易忠琴;J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9 马聪;美国大规模教师开放在线课程(MOOC-Ed)平台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吕桃;边远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27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627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d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