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时间线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4-24 09:43
本文选题:评价 + 时间线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纵观我国教育界评价的发展史,经历了多次评价侧重点的转移:从教学评价到学习评价,从总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从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特别是以成绩为关注点,以彼此独立、相互缺少内在联系的评价活动为组织方式的做法相继遭到批评之后,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人们开始试图寻找一种既能连接评价活动,又面向过程的评价新途径。如何落实过程性评价?如何减少学习过程与评价的时间冲突?如何将评价与目标达成巧妙的结合起来?本文将探讨如何借助于评价时间线解决这些问题。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成6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如果将认知目标的层级递进,看作是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那我们即可以将发生在时间线序列上的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称之为认知发展时间线。而要实现认知发展时间线的螺旋式上升,就需要辅以连续且有效的评价。发生在时间序列上,以认知目标层级达成为目的,融合了连续、有效的多种评价的螺旋式认知发展曲线即评价时间线。评价时间线作为落实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应用思路,旨在借助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的层级递进,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本文从评价时间线的应用角度出发,结合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探索如何在学校面对面的环境中更好的发挥评价对学习的监督、导学作用。本研究首先结合评价和时间线的内涵,从评价的过程性角度和时间线的动态变化特征出发,解析了评价时间线的实践特征:重视学习的动态追踪、关注认知过程、注重目标的达成、关注学习的周期性以及倡导螺旋式的上升等,同时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其应用概念,对评价时间线和过程性评价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分析了评价时间线的特征后,笔者从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关于课堂评价的解决思路,探索如何将评价时间线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师生更好的实现目标达成与动态追踪。笔者在分析了评价时间线的理论基础之后,归纳了评价时间线的设计切入点:关注过程、关注多元能力结构、关注目标与学习周期。并结合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和前人的多种评价方法,对七年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单元进行了评价时间线的设计,并在南京金陵汇文中学初一(14)班进行了实施。通过为期两个多月的课堂实践与观察,笔者发现评价时间线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过程的交互现象方面确实有明显作用。从评价时间线的应用实践,反思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出思考:明确、细化学习目标,结合评价的及时性与延时性,增加支持性评价、减少评判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学习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等。评价时间线作为融合教学与评价的应用型思路,可以帮助新手教师梳理课堂评价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从教育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信息化的记录与反馈是实现技术服务于教学,科技作用于评价的必然趋势。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a new way of evaluating time line from low to high into six levels , namely knowledge , understanding , application , analysis ,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evaluation time line can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33.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哲锋;王亮;;基于系统论的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6年10期
2 沈书生;;设计时间线:增强学习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10期
3 郑东辉;;试论课堂评价与教学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12期
4 郑东辉;;教师需要怎样的课堂评价技能:对美国经典教材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5 李雁冰;;论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6 魏雪峰;宋灵青;;学习分析: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访谈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 Siemens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9期
7 周建华;;中学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实证研究——以数学教师和数学课堂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08期
8 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6期
9 刘世斌;;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看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05期
10 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耀春;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96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79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