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3 17:31

  本文选题:教育虚拟社区 + 网络学习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教育理念更新,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辅助传统教学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今在中小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成为了近几年教育工作的热门话题,是当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在基础教育的应用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在线教学平台。而以教育为主要目的虚拟社区凭借网络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方式。通过文献资料发现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虚拟社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非常少,本文从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入手,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剖析了中小学教育虚拟社区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通过对教育虚拟社区在中小学的可行性分析,提出构建的策略,进行模块化设计,初步构建笔者所在中学的虚拟社区(http://xddf.30edu.com.cn//),然后以八年级信息技术《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这一课为案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平台上进行应用探索,分析平台的有效性,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Abstract]:In people's study life, the network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how to use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to assist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Nowaday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ybrid teaching", "flipping classroom" and "micro-class" have become hot topics in educational work in recent years, and are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which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virtual community with education as the main purpose provides more interactive ways for learners by virtue of network advantag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few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educational virtual communit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nd analyzed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virtu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ory foundation and the principle. Based on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virtual commun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carries on the modularization design. The virtual community of my middle school was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and the virtual community of my high school was made up of http:% -xddf.30edu.com.cnr.com. then taking the eighth gra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ing e-greeting cards with word"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l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tform, we 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tform.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s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33.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维宏;;混合式学习的质量控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11期

2 杨志珍;;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2010年03期

3 杨志峰;;体育院校计算机课混合式学习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04期

4 高瑞利;;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5期

5 张洁;王以宁;;基于境脉感知的移动混合式学习系统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05期

6 Rebecca Launer;康文霞;;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7 王淑慧;刘丽萍;;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09期

8 郭丹;;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7期

9 罗晓岗;;影响高校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芝;王会平;叶治国;张雄;丁悦敏;梁华为;夏强;;生理学课程混合式学习方法应用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2 汪雪兰;黄海;陶亮;王冠蕾;周家国;陈丽君;黄奕俊;孙林光;道焰;朱小南;陈汝筑;;《药理学》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李玫;倪玉华;郑义;;基于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探索与构建[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岳江红;白丽媛;焦婧;陈瑛;;面向多校区的网络教学探索与实践[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钱存稳;常州天合:混合式学习准确对接培训目标[N];经理日报;2010年

2 杜悦慧 呼晓廷;衡水电大实施内涵推动战略促质量提高[N];衡水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晶卉;下一个十年,,我们怎样学习[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蕴;混合式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毅;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梁亮;混合式学习研究及其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建构[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3 鹿美子;开心网群组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莉莉;基于云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苏琴;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参与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卢程佳;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萌;高校混合式课堂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瑞冉;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何敬;混合式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贾志宇;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73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973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5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