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2 12:54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向城镇聚集,城市生源不断膨胀,班级规模日益扩大,而人口日渐收缩的农村,却迎来了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形态的发展,由此引发了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规模、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问题。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无法维系农村偏贫地区中小学的生存,为了吸引优质师资流向农村中小学,湖北省政府于2012年开始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新机制教师政策主要围绕教师数量、教师素质、教师结构、教师流动、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利用省级政府的财政实力来保障教师工资,同时提升政策吸引力。然而,一项教育政策并不像想象中进展那么顺利,它会受到来自政策本身、政策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着政策预期成效的发挥。可以认为,新机制教师政策对新机制教师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政策本身的价值取向、政策存在的具体问题、政策调整和发展的方向对于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长远建设有显著影响。因此,对当前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对湖北省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发展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基本背景,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问题。第一章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厘清新机制教师政策的研究现状并寻求研究空白点。第二章主要阐述新机制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阐述新机制教师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征;同时,明确指出新机制教师发展遇到的九个问题,如工资问题、生活问题、配偶问题、培训问题、继续教育问题、流动问题、专业发展问题、工作发展问题、工作积极性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本研究对新机制教师政策所采取的基本判断和依据。第五章主要是针对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展开的原因分析。第六章主要是解决新机制教师发展所遇到的系列问题。
【图文】:

分布情况,分布情况,教师,师资结构


30岁,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反而,资教时光为他们累教学验,也激发了他们对农村土地和农村教育的热爱。可见,这批青年无声息地改变着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同时用热血青春造福着农村学。逡逑籍特征:农村户籍为主逡逑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任教,新机制政策在设计之范围扩到到全省范围。样本数据显示,60.邋5%的教师拥有农村户籍,39.有城市户籍。可见,新机制教师群体主要以农村户籍为主。问卷调查结图3.1),来自农村的新机制教师占45.邋3%,来自乡镇的占20.邋8%,来自6.邋4%,来自中等城市的占7.邋5%。(如图3.邋2所示)本县教师占62.邋3%,本占20.8%,省内其他市占13%,外省教师占3.9%。由此可知,大部分新自湖北省普通农村家庭,工作地点在本县的教师居多,但是也有少许教,他们拥有客籍身份,属于异乡人。还有部分教师来自本市但并非本利成为阻碍他们出行的重要因素。逡逑

县市,教师,本科学历,教学点


学历特征:本科学历为主逡逑学历层次看,新机制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2012年浠水县共招录教本科学历达99.邋48%。2013年浠水县共招录教师115人,本科学历达100%浠水县共招录教师163人,本科学历达99.38%。?逡逑4年湖北省对在村小和教学点岗位进行报名的教师进行了学历放宽,即凡师范类专科学历的人员就可以报考村小和教学点岗位。相应的,被招聘的教师年薪也相对降低了,即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年薪3万,到其他薪2.邋5万。研究表明,新聘任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生,也有少量专科生结果显示(如图3.邋3),来自211或985等国家重点高校的教师占5.邋9%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占33.邋9%,来自地方师范学院的教师占52.邋5%,还有7.邋来自地方普通院校。调查结果还显示(如图3.4),70.邋1%的教师在大学所“既不热门也不冷门”,只有27.邋4%的教师学习的是热门专业,,2.邋6%的教师门专业。在深度访谈中发现,新机制教师选择“农村教师”这一职业主中的就业压力,并不是源于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也有可能导致新未来严重流失。报考的英、音、体、美教师稀缺恰恰反映这种教师补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赣洪;张希丽;;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变迁之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08期

2 张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年30期

3 ;刘文:县区教师培训应从需要中突围[J];甘肃教育;2017年09期

4 田明;;让教师走向成长深处——张掖市甘州区教师培训纪实[J];甘肃教育;2017年09期

5 徐丽恒;;网络环境下音乐教师培训模式的优势分析[J];北方音乐;2017年03期

6 肖怡波;;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08期

7 马希良;;二维目标破解教师培训思维定势[J];甘肃教育;2017年16期

8 王秉利;;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6年01期

9 曲中林;;“巡陪”:教师培训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教师;2013年05期

10 孙冬美;;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芳;傅剑辉;;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师培训模式初探[A];中国名校卷(广东卷)[C];2013年

2 ;探索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3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提高教师培训效益[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4 王玉成;;坚持终身学习是教师的使命[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C];2017年

5 孙怀宽;;教师培训绩效提升的模式创新与策略探讨[A];2013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桂萍;王晶晶;马玲;;社区护理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与效果分析[A];2012年河南省护理科研暨临床护理PBL实践教学骨干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7 彭广森;;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实践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8 陈品冬;张会会;杨胜美;段济秦;;贵州省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模式思考[A];状态·轨迹·思考[C];2015年

9 吴运江;何再英;陈吉民;郭善勇;谭桂林;王露容;简光辉;;中小学联片教研管理模式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C];2017年

10 吴春红;;探索园本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副省长 成岳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N];浙江日报;2018年

2 福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黄家骅;将“教师培训”升级为“教师培养”[N];中国教师报;2018年

3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蕾;完善培训机制 提升教师素质[N];青岛日报;2018年

4 盐城市教育局 唐华;教师培训应从任务型向需求型转变[N];江苏教育报;2017年

5 吉林省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彩霞;“零距离”做好师训管理[N];中国教师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张惠娟;关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发展需求[N];人民政协报;2017年

7 湖南省汨罗市教育体育局 何韧 余蓓;构建个性化教师培训模式[N];中国教师报;2017年

8 郭文革 河南省滑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域教师培训模式的本土化探索[N];中国教师报;2016年

9 特约记者 陈小兵 记者 张宗兴;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N];赣南日报;2019年

10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局长 覃照;管理创新促教师专业成长[N];中国教师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晗;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黄若琳;智慧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贾宇鸣;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鑫;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5 肖鑫;高校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设计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杨金花;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7 代丽红;特岗教师计划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8 靳超;农村小学老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李欣;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段凯思;天津市H区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评价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35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535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